查閱資料已知:
氨氣的水溶液稱為氨水,呈堿性,易揮發(fā),有強烈的刺激性氣味:氨氣和氯化氫發(fā)生反應生成氯化銨為白色固體,氯化銨溶液呈酸性;相對分子質量越小的分子運動速度越快。
某興趣小組做了如下實驗:將一支約35厘米長的玻璃管水平放置,將一小塊浸有無色酚酞試液的濾紙置于玻璃管的中間。在玻璃管兩端同時分別滴加2滴濃氨水和濃鹽酸后,迅速塞上橡皮塞(如圖)。
請你推斷該實驗中可以觀察到的現象,并說明理由。
【考點】分子的定義與分子的特性.
【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6/27 10:35:59組卷:2引用:1難度:0.7
相似題
-
1.閱讀材料。
材料一: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認為真空是不存在的。
材料二:托里拆利在1643年做了如圖實驗:把一端封閉的長玻璃管裝滿水銀倒置一個敞口的水銀槽里,水銀從玻璃管頂部下降了一段距離后,液面不再下降,高度總保持距槽中水銀面76厘米左右。
針對托里拆利實驗有人提出了水銀柱上方應該是真空的結論,反對者提出了疑問。
(1)一些反對者認為上方并不真空,而是充滿了水銀蒸汽,水銀柱下降的原因就在于一部分水銀的蒸發(fā),使水銀減少。為了反駁這一觀點,帕斯卡同時拿出酒和水,詢問反對者:用酒和水做托里拆利實驗,酒柱與水柱哪個液面下降得更多?
反對者們認為酒的液面下降得更多,原因是 。但是實驗現象卻是水柱液面下降得更多。
(2)另一些反對者認為,由于管內遺留了少量空氣,才使水銀液面下降,所以管內并不真空。帕斯卡利用1米左右長、很多不同直徑的玻璃管進行托里拆利實驗,如果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 ,就可以反駁反對者們的觀點。
(3)下列關于科學本質及科學發(fā)現過程的描述,正確的有 。
A.公元1646年前,所有人都贊同亞里士多德提出“真空不存在”的觀點
B.科學實驗中要努力得到和前人一樣的實驗結論
C.科學發(fā)現是一個不斷完善、不斷修正的過程
D.實驗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發(fā)布:2024/8/2 8:0:9組卷:15引用:2難度:0.5 -
2.建立宏觀和微觀之間的聯(lián)系是一種科學的思維方式,下列宏觀事實的微觀解釋下正確的是( ?。?/h2>
發(fā)布:2024/9/14 4:0:8組卷:4引用:2難度:0.5 -
3.從下列關于物質微觀描述中錯誤的是( ?。?/h2>
發(fā)布:2024/7/27 8:0:9組卷:25引用:2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