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登桐君山》,回答問題。
登桐君山 ①我以為訪一處佳勝山水,無須提前做功課。如果你要去的地方是桐廬,做功課,更容易發(fā)生選擇性困難。我把這種選擇性困難說給水華,他說,要看桐廬,先看桐君山好了。
②次日晨,我和水華到了桐君山下。我說這山不算高啊,水華說,若游玩,山不需要太高。好山高矮適宜,有花有草,設亭列椅,人和山才融為一體。好山啊,不光山本身的形態(tài)要好,山上提供的視角也要好,登上去能看到更好的風光。
③往山上走,清風拂面。枝葉牽衣。臺階登幾級,便有緩步之地,便于抬起頭觀望,這是當年修山路者為后人提供的人文關懷。桐君山上草木蔥龍,差不多一棵樹邊上,長著另一品種的樹,高矮參差,各呈姿態(tài)。鳥兒在不高的樹上躍上躍下,細密鳴叫,更長音的鳥鳴從樹葉茂密的高樹里傳出,如長嘯一般。此山不過于嶸峋,也不過于平緩。亭閣花草,樹石霧嵐均各有位置。未破壞野逸氣象。
④登山頂,視野頓開。江水闊大奔流,對岸建筑的遠與小,襯出我們所站的山頭很高。水華手指山下說,這一條是富春江,那一條是分水江,桐君山是兩江匯合處。作家柯靈寫過一篇《桐廬行》,“船轉到山腳,天目溪從斜刺里迎面而來,富春江是一片紺(紺:gàn稍微帶紅的黑色),而它卻是溶溶的碧流,兩種截然不同的顏色在這里分成兩半,形成稀有的奇景”,天目溪就是分水江。水華說,唐朝詩人章八元就站在這里作詩:“三月暖時花競發(fā),兩溪分處水爭流。”袁枚的《桐江作》和紀曉嵐的《富春至嚴陵山水甚佳》,都寫到了山、水、綠、船,這是桐廬風光的四大家族。郁達夫的《釣臺的春晝》也寫到桐君山,他說桐君山“地處在桐溪東岸,正當桐溪和富春江合流之所,依依一水,西岸便瞰視著桐廬縣市的人家煙樹,南面對江,便是十里長洲:唐詩人方干的故居,就在這十里桐洲九里花的花田深處。向西越過桐戶縣城,更遙遙對著一排高低不定的青巒,這就是富春山的山子山孫了。東北面山下,是一片桑麻沃地,有一條長蛇似的官道,隨而復現(xiàn),出沒盤曲在桃花楊柳洋槐榆樹的中間;繞過一支小嶺,便是富陽縣的境界”。
⑤說著話來到桐君祠。桐廬縣志載,桐君祠最初建于北宋元豐年間,祠內桐君老人端坐中間,神態(tài)藹然。兩側分立扁鵲、張仲景、華佗等人的塑像。相傳,桐君是黃帝時人,在此山結廬而居,研醫(yī)采藥,治病救人。他的醫(yī)藥經驗被后人匯編為《桐君采藥錄》,影響深遠。為紀念這位中醫(yī)藥鼻祖,后人把他采藥求道的這方土地命名為桐廬,這座山為桐君山,山上修桐君祠祭祀。
⑥月光下的桐廬縣城清逸大方,現(xiàn)代化的腳步與山水清音在這里相遇而不抵觸,故此桐廬享有“中國最美縣城”之譽。我們沿著江邊走,準備再度到桐君山看山上月色。水華說,這個地方叫魚梁渡頭,郁達夫當年走到這里,“向一位來渡口洗夜飯米的年輕少婦,弓身請問一回,才得到了渡江的秘訣。便以雙手圍成播音的喇叭,縱聲一喊,‘喂,喂,渡船請搖過來!’果然在半江的黑影當中,船身搖動了,漸搖漸近,終于聽出了咿呀柔槽的聲音。小市里的群動,這時候都已經靜息?!?br /> ⑦到山頂,月下的富春江靜靜流過,豐腴白凈,水面篩動著對岸高樓的燈影。我看到岸邊十幾條漁船停駐,燈火里人影忙碌。水華說,這是船民,很辛苦的。我們桐廬的船民過年要在船上貼紅紙,上面寫“大將軍八面威風”,船上放一捆青柴,叫“青龍吉祥”。
⑧山上,我們再拜桐君老人,感謝他的恩德,踏著月光白霜的石階下了山。
(此文有改動)(1)第④段作者描寫了在桐君山頂所見的桐廬風光,下面哪一組詞語對景物特征概括得最準確 DD
A.江水奔流、山峰高峻
B.山重水復、人跡罕至
C.沃野千里、溪水低吟
D.山清水秀、明麗多姿
(2)本文用語精當,富有美感,下面句中加點詞語寫出景物怎樣的特點?
到山頂,月下的富春江靜靜流過。豐腴白凈,水面篩動著對岸高樓的燈影。
(3)第⑥段中,作者寫郁達夫在魚梁渡頭問渡的經歷,有什么作用?
(4)文章第②段說“要看桐廬,先看桐君山好了”。閱讀全文,簡要回答先看桐君山的理由。
【答案】D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9/25 18:0:1組卷:3引用:1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