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三維度詮釋垃圾分類“新時尚”      目前,上海已形成全民參與的垃圾分類熱潮,2400余萬常住居民正從“新”“時”“尚”三大維度生動詮釋和踐行垃圾分類“新時尚”。
“新”:新生事物層出不窮。
      濕垃圾“去袋”是讓很多居民“皺眉頭”的問題。于是,各小區(qū)的居民發(fā)揮才智,發(fā)明了各種“分類神器”。帶有鋸齒的“分類神器”被架在濕垃圾桶上,垃圾袋被鋸齒一鉤就破掉了,居民將濕垃圾抖出來后,袋子就可扔到干垃圾桶里。該“神器”目前成為多個小區(qū)備受青睞的工具之一。有的小區(qū)還引進了可回收物智能投放設備……
“時”:“定時定點”分類投放。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明確推動“定時定點”扔垃圾,即居民需要在固定的時間段到固定的投放點扔垃圾。根據(jù)居民投放垃圾的高峰時間段,投放點每天開放時長設置為3至4小時;住宅小區(qū)每300至500戶居民設置一個垃圾分類投放點。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環(huán)衛(wèi)管理處處長徐志平直言:“垃圾分類涉及居民意識與習慣的改變,前期的‘不方便’難以避免,定時定點扔垃圾主要是為了集中監(jiān)督管理?!?br />“尚”: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手段,鼓勵全民崇尚環(huán)保。
      在“宇泰景苑”小區(qū),街道和居委會專門做了一個垃圾分類的“標本”——堆肥花園,很受居民歡迎。該小區(qū)利用部分濕垃圾發(fā)酵以后產(chǎn)生的肥料種花和蔬果,居民們則紛紛拿出自家的觀賞性植物到花園里種植,他們親切地稱堆肥花園為“一米菜園”。
      在居民小區(qū)推行垃圾分類,光講大道理不一定行得通,讓大家真真切切地看到垃圾分類給日常生活帶來的改善,才是叩開心門、轉變觀念的“金鑰匙”。
(1)快速瀏覽短文,用“          ”畫出短文中重點講了哪幾個方面的內容。
(2)如果給你以下任務,你會怎么讀這篇短文?
①給媽媽講一講有什么“分類神器”。
我會找到關鍵詞“分類神器”然后重點讀一讀這部分內容。
我會找到關鍵詞“分類神器”然后重點讀一讀這部分內容。

②給在政府工作的爸爸講一講為幫助居民們轉變觀念,政府有關部門可以怎么做。
我會重點閱讀后面兩個部分,概括主要觀點。
我會重點閱讀后面兩個部分,概括主要觀點。

(3)下列哪些信息是短文的重要信息?
BCD
BCD
(多選)
A.上海形成了全民參與的垃圾分類熱潮。
B.垃圾的“分類神器”作用大。
C.“定時定點”扔垃圾的做法及意義。
D.各種不同措施,促進垃圾分類“新時尚”。
(4)文文在閱讀“有的小區(qū)還引進了可回收物智能投放設備”這句話時,要想知道有哪些“可回收物智能投放設備”他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查閱資料。
查閱資料。

(5)“濕垃圾”為什么要“去袋”?
濕垃圾要用袋子收集拿去投放,但是袋子屬于干垃圾,還需要另外投放。
濕垃圾要用袋子收集拿去投放,但是袋子屬于干垃圾,還需要另外投放。

(6)請你擬寫一句倡導垃圾分類的宣傳標語。
垃圾分一分,城市美十分!
垃圾分一分,城市美十分!

【考點】說明文
【答案】我會找到關鍵詞“分類神器”然后重點讀一讀這部分內容。;我會重點閱讀后面兩個部分,概括主要觀點。;BCD;查閱資料。;濕垃圾要用袋子收集拿去投放,但是袋子屬于干垃圾,還需要另外投放。;垃圾分一分,城市美十分!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6/27 10:35:59組卷:5引用:1難度:0.4
相似題
  • 1.船底魚      在遼闊的海洋中,生活著一種中小型的魚——?魚。?魚的體型長得苗條勻稱,它行動敏捷,善于游泳,性格活潑,并具有吸附在大型的鯊魚、海龜、鯨的腹部或船底的習慣,所以,人們稱它為“天生旅行家”。
          ?魚吸附在物體上,在周游的過程中,遇到餌料豐富的海區(qū)或者見到它的“船主”——大型鯊魚捕食時吃剩的一些殘食,就悄悄地離開自己所乘的“船”,去吃上一頓可口的美餐。然后,再尋找一條新“船”,繼續(xù)前進。一旦找不到“船”,它便吸附在附近的礁石等固定的物體上,作短暫休息。這時,它的細長的尾巴,似海藻隨海流飄動,以此引誘魚類,待有良機,它便繼續(xù)吸附在新“船”上。
          ?魚在大海中乘“船”周游,不僅省力氣,而且還靠著船只和鯊魚等的威力免受敵害侵襲,真是一舉兩得的美事!
    (1)在短文中找出下面各詞的反義詞。
    笨拙——
     
      長久——
     
      后退——
     

    (2)?魚的體型
     
    ,行動
     
    ,性格
     
    ,尾巴
     

    (3)?魚在大海中乘“船”周游,真是一舉兩得的美事!“一舉兩得”指的是什么?請用“         ”在短文中畫出來。
    (4)根據(jù)短文內容判斷正誤,對的畫“√”,錯的畫“×”。
    ①?魚喜愛旅行,所以被稱為“天生旅行家”。
     

    ②?魚的“船主”指的是大型的鯊魚、海龜、鯨等。
     

    ③?魚有時候離開“船主”是為了得到休息。
     

    發(fā)布:2025/3/13 8:0:2組卷:64引用:3難度:0.5
  • 2.閱讀。
    泉州大橋      泉州大橋是福建省最長的城市公路大橋。從遠處眺望。它似長虹臥波,又如巨龍橫跨大江兩岸。
          來到橋頭,只見兩旁各矗立著兩座六角亭子,古色古香。亭子里立著一塊石碑,上面刻著“泉州大橋”四個金字。橋面寬六十米,比南京長江大橋的公路橋還要寬。汽車、摩托車、自行車絡繹不絕,人們川流不息。大橋兩旁的欄桿精巧別致。每根欄桿上,間隔裝上含苞欲放的蓮花和形態(tài)逼真的青石獅子。這些獅子姿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有的睜眼遠望;有的毛發(fā)皆豎,躍躍欲跳;有的口含石珠;有的側耳傾聽……這些獅子,不正象征著“東方睡獅”已經(jīng)蘇醒,正以嶄新的姿態(tài)活躍在世界上嗎?
          橋下流水嘩嘩,我仿佛聽到大橋上人民在前進的腳步聲;我仿佛看到建橋工人的雄姿。多少個日子,他們頂酷暑,冒嚴寒;多少個日子,他們戰(zhàn)洪水,抗臺風;多少個日子,他們放棄休息,日夜苦戰(zhàn)。
          宏偉的泉州大橋,是泉州人民聰明才智和無窮力量的結晶。
    (1)從段文中找出下面相符合的詞
    ①形容生動活潑的樣子。
     

    ②裹著花蕾,等待開放。
     

    ③像流水一樣連續(xù)不斷。
     

    (2)泉州大橋的三個特點是:
     
    、
     
    、
     

    (3)作者的觀察點是先
     
    ,再移到
     
    。
    (4)用“﹏﹏”線劃出文中的一個比喻句,這個句子用
     
     
    比喻大橋,贊美了大橋的
     
    。
    (5)用“
     
    ”線劃出文中的排比句。
    (6)短文的第二自然段主要意思是什么?
     
    。

    發(fā)布:2025/3/13 11:30:2組卷:156引用:1難度:0.5
  • 3.課外閱讀。
    盧溝橋的獅子      北京有句歇后語:盧溝橋的獅子--數(shù)不清。這座獅子多得數(shù)不清的橋,建于1189年。這是一座聯(lián)拱石橋,總長約266米,有281根望柱,每根柱子上都雕著獅子。
          這些獅子真有意思。它們有大有小。大的有幾十厘米高,小的只有幾厘米,甚至連鼻子眼睛都看不清。它們的形態(tài)各不相同:有的蹲坐在石柱上,好像朝著遠方長吼;有的低著頭,好像專心聽橋下的流水聲;有的小獅子偎依在母獅子的懷里,好像正在熟睡;有的小獅子藏在大獅子的身后,好像在做有趣的游戲;還有的小獅子大概太淘氣了,被大獅子用爪子按在地上……
          盧溝橋的獅子大小不一,形態(tài)各異,真是很難數(shù)清楚。
          盧溝橋是七七事變的發(fā)生地。1937年7月7日,侵華日軍向中國軍隊挑釁,駐扎宛平的中國軍隊奮起反擊。正是由于這件事,盧溝橋成了我國人民永遠難忘的一處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筑。
    (1)短文主要寫了
     

    A.盧溝橋  B.盧溝橋上的石獅子   C.盧溝橋是一處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筑
    (2)第2自然段中,作者既寫了獅子的大小,又寫了獅子的
     
    。作者列舉
     
    種石獅子,寫出了“它們的形態(tài)各不相同”。
    (3)我能想象出,盧溝橋上還有這樣一只獅子:它
     

    (4)為什么說盧溝橋成了我國人民永遠難忘的一處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筑?
     

    A.因為盧溝橋上的獅子大小不一,形態(tài)各異,所以它成為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筑。
    B.因為盧溝橋上的獅子多得數(shù)不清,大小不一,形態(tài)各異,體現(xiàn)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
    C.因為盧溝橋是七七事變的發(fā)生地,所以它成為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筑。

    發(fā)布:2025/3/13 8:0:2組卷:51引用:4難度:0.4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