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
材料一 北京地區(qū)史前時期文化遺址(部分)
遺址地點 |
時代 |
地形地貌 |
考古成果(部分) |
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遺址 |
舊石器時代 |
龍骨山山區(qū) |
打制石器,動物化石、樸樹籽(樸樹的果實)、灰燼、燒骨等 |
北京門頭溝東胡林遺址 |
新石器時代 |
西山河谷平原 |
打制和磨制石器、石磨棒(谷物加工工具),火塘,陶器等;動物化石、樸樹籽、炭化的粟和黍(早期栽培的遺存) |
(1)依據材料一,仿照示例,說出東胡林人的飲食狀況。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指出東胡林人飲食狀況改善的條件。
示例:北京人的食物來源主要是獵取動物和采摘野果,他們還會用火燒烤食物。
材料二 有證據顯示,小麥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經傳到西域地區(qū)。到了先秦時代麥類作物已經開始在中原地區(qū)種植。西漢時期,旋轉石磨在中原地區(qū)推廣,改變了人們自新石器時代以來單一的粒食傳統(tǒng),形成了粉食這一社會性的飲食習慣。旋轉石磨的推廣和小麥的規(guī)模性種植,為面食食物的正式出現奠定了基礎。魏晉南北朝時期,發(fā)酵技術成熟,至此面食食物正式在中國流行開來。
——摘編自惠萌《面食之路——中原和西域地區(qū)的面食文化交流》(2)依據材料二說出西漢前后小麥食用方法的變化。以下是依據材料二繪制的“中國面食文化發(fā)展示意圖”,分別說出①②處面食發(fā)展的條件。
材料三 來自中國的茶葉早期在英國還屬奢侈品。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各種類型的茶葉揉捻機、烘干機等發(fā)明,大大節(jié)省了人工與體力,成本也進一步下降。同時隨著陶瓷生產的機械化,陶瓷茶具得到普及,為英國喝茶風氣的進一步擴散提供了條件。普通工人平均工作時間達10—15個小時,但是家庭晚餐后,手上捧上一杯熱騰騰的紅茶,幸福感悠然倍增。19世紀中期,倫敦成為世界茶葉貿易中心。到19世紀80年代,英國成為當時茶葉消費量最大的國家。
——郭斌《論“茶為國飲”與英國工業(yè)化的相互促進》(3)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分析19世紀80年代,英國成為當時茶葉消費量最大國家的原因。
(4)學校計劃進行一個“民以食為天”的小型展覽,綜合以上材料,從歷史的角度確定一個展覽主題,并對該主題進行簡單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