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現(xiàn)代文閱讀
我的中學時代
季羨林
      我幼無大志,自謂不過是一只燕雀,不敢懷“鴻鵠之志”。小學畢業(yè)時是1923年,我十二歲。當時山東省立第一中學赫赫有名,為眾人所艷羨追逐的地方,我連報名的勇氣都沒有,只敢報考正誼中學,這所學校綽號不佳,“破正誼”,與“爛育英”相映成雙。
      可這個“破”學校入學考試居然敢考英文,我“瞎貓碰上了死耗子”,居然把英文考卷答得頗好,因此,我被錄取為不是一年級的新生,而是一年半級,只需念兩年半初中即可畢業(yè)。
      破正誼確實有點“破”,首先是教員水平不高。有一個教生物的教員把“玫瑰”讀為jiǔ kuài,可見一斑。但也并非全破。校長鞠思敏先生是山東教育界的老前輩,人品道德,有口皆碑;民族氣節(jié),遠近傳揚。他生活極為儉樸,布衣粗食,不改其樂。他立下了一條規(guī)定:每周一早晨上課前,召集全校學生,集合在操場上,聽他講話。他講的都是為人處世、愛國愛鄉(xiāng)的大道理,從不間斷。我認為,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會有良好的影響。
      教員中間有飽學之士。有一個姓杜的國文教員,年紀相當老了。由于肚子特大,同學們送他一個綽號“杜大肚子”,名字反隱而不彰了。他很有學問,對古文,甚至“選學”都有很深的造詣。我曾膽大妄為,寫過一篇類似駢體文的作文。他用端正的蠅頭小楷,把作文改了一遍,給的批語是:“欲作花樣文章,非多記古典不可。”可憐我當時只有十三四歲,讀書不多,腹笥瘠薄,哪里記得多少古典!
      另外有一位英文教員,名叫鄭又橋,是江浙一帶的人,英文水平極高。他改學生的英文作文,往往不是根據(jù)學生的文章修改,而是自己另寫一篇。這情況只出現(xiàn)在英文水平高的學生作文簿中。他的用意大概是想給他們以簡練揣摩的機會,以提高他們的水平,用心亦良苦矣。
      我從小學到初中,不是一個勤奮用功的學生,考試從來沒有得過甲等第一名,大概都是在甲等第三四名或乙等第一二名之間。我也根本沒有獨占鰲頭的欲望。到了正誼以后,此地的環(huán)境更給我提供了最佳游樂的場所。校址在大明湖南岸,校內(nèi)清溪流貫,綠楊垂蔭。校后就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湖”。岸邊荷塘星羅棋布,蘆葦青翠茂密,水中多魚蝦、青蛙,正是我戲樂的天堂。我家住南城,中午不回家吃飯,家里窮,每天只給銅元數(shù)枚,作午餐費。我以一個銅板買鍋餅一塊,一個銅板買一碗炸丸子或豆腐腦,站在擔旁,倉猝食之,然后飛奔到校后湖濱去釣蝦,釣青蛙。蝦是齊白石筆下的那一種,有兩個長夾,但蝦是水族的蠢材,我只需用葦稈挑逗,蝦就張開一只夾,把葦稈夾住,任升提出水面,決不放松。釣青蛙也極容易,只需把做衣服用的針敲彎,抓一只蒼蠅,穿在上面,向著蹲坐在荷葉上的青蛙,來回抖動,青蛙食性一起,跳起來猛吞針上的蒼蠅,立即被我生擒活捉。我沉湎于這種游戲,其樂融融。至于考個甲等、乙等,則于我如浮云,“管他娘”了。
      但是,叔父對我的要求卻是很嚴格的。正誼有一位教高年級國文的教員,叫徐(或許)什么齋,對古文很有造詣。他在課余辦了一個講習班,專講《左傳》《戰(zhàn)國策》《史記》一類的古籍,每月收幾塊錢的學費,學習時間是在下午4點下課以后。叔父要我也報了名。每天正課完畢以后,再上一兩個小時的課,學習上面說的那一些古代典籍,現(xiàn)在已經(jīng)記不清楚,究竟學習了多長的時間,好像時間不是太長。有多少收獲,也說不清楚了。
      當時,濟南有一位頗有名氣的馮鵬展先生,老家廣東,流寓北方。英文水平很高,白天在幾個中學里教英文,晚上在自己創(chuàng)辦的尚實英文學社授課。他住在按察司街南口一座兩進院的大房子里,學社就設在前院幾間屋子里,另外還請了兩位教員,一位是陳鶴巢先生,一位是紐威如先生,白天都有工作,晚上7時~9時來學社上課。當時正流行diagram(圖解)式的英文教學法,我們學習英文也使用這種方法,覺得頗為新鮮。學社每月收學費大洋三元,學生有幾十人之多。我大概在這里學習了兩三年,收獲相信是有的。
      就這樣,雖然我自己在學習上并不勤奮,然而,為環(huán)境所迫,反正是夠忙的。每天從正誼回到家中,匆匆吃過晚飯,又趕回城里學英文。當時只有十三四歲,精力旺盛到超過需要。在一天奔波之余,每天晚9點下課后,還不趕緊回家,而是在燈火通明的十里長街上,看看商店的櫥窗,慢騰騰地走回家。雖然囊中無錢,看了琳瑯滿目的商品,也能過一過“眼癮”,飽一飽眼福。
      叔父顯然認為,這樣對我的學習壓力還不夠大,必須再加點碼。他親自為我選了一些篇古文,講宋明理學的居多,親手用毛筆正楷抄成一本書,名之曰《課侄選文》,有空閑時,親口給我講授,他坐,我站,一站就是一兩個小時。要說我真感興趣,那是謊話。這些文章對我來說,遠遠比不上叔父稱之為“閑書”的那一批《彭公案》《濟公傳》等等有趣。我往往躲在被窩里用手電筒來偷看這些書。
      我在正誼中學讀了兩年半書就畢業(yè)了。在這一段時間內(nèi),我懵懵懂懂,模模糊糊,在明白與不明白之間;主觀上并不勤奮,客觀上又非勤奮不可;從來不想爭上游,實際上卻從未淪為下游。最后離開了我的大蝦和青蛙,我畢業(yè)了。
我告別了我青少年時期的一個頗為值得懷念的階段,更上一層樓,走上了人生的一個新階段。當年我15歲,時間是1926年。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①鴻
  ②
jiā
jiā
     ③
měng
měng
    ④移默化
qián
qián

(2)正誼中學綽號不佳,“破正誼”與“爛育英”相映成雙,然而學校的校長、教員卻各具特色。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說說他們分別具有怎樣的特點,請舉出四例。
(3)請從人物描寫角度賞析下面的語句。
釣青蛙也極容易,只需把做衣服用的針敲彎,抓一只蒼蠅,穿在上面,向著蹲坐在荷葉上的青蛙,來回抖動,青蛙食性一起,跳起來猛吞針上的蒼蠅,立即被我生擒活捉。
(4)文中寫到“叔父對我的要求很嚴格”,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叔父對作者要求嚴格的事件。
(5)文中第六自然段劃線部分的語句屬于環(huán)境描寫,請你談談此處描寫的作用。
(6)文章結(jié)尾“我告別了我青少年時期的一個頗為值得懷念的階段,更上一層樓,走上了人生的一個新階段。當年我15歲,時間是1926年”,請說說這句話的作用。

【答案】hú;jiā;měng;qián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quán)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4/20 14:35:0組卷:73引用:2難度:0.7
相似題
  • 1.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獨樹的追求
    楊勃森
          ①我曾去過云南西雙版納的打洛鎮(zhèn)。
          ②打洛鎮(zhèn)有一棵大榕樹,左右兩側(cè)的主干上生有三十余條氣生支柱根,垂直而下,扎入土地,形成根部相連的叢生狀支柱根,儼然一片蔥蘢挺秀的小樹林。站在它的面前,你不得不為大自然的睿智和機巧所折服。它似乎不再是一棵形態(tài)奇異的樹,而是大自然造就的精靈。
          ③當年,它向大地垂下第一條氣生根的時候想的是什么呢?或許只是對生的本能的渴望。當它垂下第二條、第三條氣根時,或許除了求生的欲念之外,便萌生了要結(jié)束那難挨的孤獨和寂寞的想法。隨著一條條根的形成和壯大,它的生命王國構(gòu)筑堅固了,便很精心地有意識地編織著每一條新的根,追求一種自然、協(xié)調(diào)的關,于是便在生命的內(nèi)核里生發(fā)出藝術(shù)的光環(huán)。人們便稱頌它營造了一道風景,并為它蓋起圍墻,起了一個別致的名字——獨樹成林,參觀的人絡繹不絕。
          ④十余年前,我也曾在內(nèi)蒙古的一片戈壁灘上看到一棵孤獨的樹,那是一棵胡楊。
          ⑤茫茫戈壁無邊無際,像是永遠也走不到頭,殘陽如血,潑灑下來,為凄泣的秋風染上幾分悲壯。我們五個人擠在一輛吉普車內(nèi),在黃土地上已經(jīng)走了整整一天,口干舌燥,精疲力竭,昏昏欲睡。不知誰喊了一聲:“樹!快看,樹!”果然在茫茫戈壁灘上閃出一絲蒼翠。
          ⑥我們跳下車,奔過去,被面前的場景驚呆了。它曾經(jīng)遭過雷擊,傷口仍然呈焦糊狀。他那粗糙的軀體一半橫陳在地上,另一半仍然挺立著。那倒地的一半幾乎與黃土地的砂石融為一體。原本的枝頭已有一部分化作了根深深扎入土中,而另一部分依然昂揚向上擎著幾多蒼翠。它的根幾乎全部裸露出地面,像傳說中龍的爪,奮力地抓著碎石和干涸的地面。在褐黃和血紅的烘托渲染中,這棵胡楊像一位披著鎧甲遍體鱗傷的斗士,悲壯和慘烈。
          ⑦或許幾十年、幾百年前這里曾是一片胡楊林,為保護人類及一些高貴的樹種抵御著風沙。然而,它在人們的眼中是低賤的,或者人們?yōu)闈M足一點點的貪欲,或者只是為了最簡單的目的——當柴燒,它們被一批一批地砍伐。胡楊林變得稀疏了,在風沙中一排一排地倒下去……最后只剩下這棵身經(jīng)百戰(zhàn)、歷經(jīng)滄桑,依然傲立的胡楊。它用生命凝結(jié)成一座墓碑,或許為了警示人類,或許只是為了生存,或許這便是它畢生的追求吧。
          ⑧朋友告訴我,胡楊有“長成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腐”的神譽。
          ⑨生存和追求有時是很難分辨清的,那棵榕樹給人以新奇的愉悅,那棵胡楊給人以悲壯的警示,很難說哪個更有價值,更完美。然而卻都留下了令人遐想的空間。
          ⑩最終是成為一道風景,還是成為一座墓碑?雖然自己難以預料,然而生命的價值始終握在自己手中。
    (選自《社區(qū)》2010年第8期)
    (1)仔細閱讀全文,把表格補充完整。
    對象 生長地 外形特點 帶給人的感受
    大榕樹 云南西雙版納的打洛鎮(zhèn)
     
    給人以新奇的愉悅
    胡楊
     
    遭過雷擊,傷口呈焦糊狀,軀體粗糙殘缺,根幾乎全不裸露出地面
     
    (2)結(jié)合生活實際,談談你對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發(fā)布:2024/12/26 23:30:2組卷:7引用:2難度:0.3
  • 2.閱讀文章,回答問題。
          1912年1月16日這一天,斯科特一行清晨啟程,出發(fā)得比平時更早,為的是能早一點看到無比美麗的秘密。焦急的心情把他們早早地從自己的睡袋中拽了出來。到中午,這五個堅持不懈的人已走了14公里。他們熱情高漲地行走在荒無人際的白色雪原上,因為現(xiàn)在再也不可能達不到目的地了,為人類所做的決定性的業(yè)績幾乎已經(jīng)完成??墒峭蝗恢g,伙伴之一的鮑爾斯變得不安起來。他的眼睛緊緊盯著無垠雪地上的一個小小的黑點。他不敢把自己的猜想說出來:可能已經(jīng)有人在這里樹立了一個路標。但現(xiàn)在其他的人也都可怕地想到了這一點。他們的心在戰(zhàn)栗,只不過還想盡量安慰自己罷了――就像魯濱遜在荒島上發(fā)現(xiàn)陌生人的腳印時,竭力想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腳印一樣。其實,他們心中早已明白:以阿蒙森為首的挪威人已在他們之先到過這里了。
          沒過多久,他們發(fā)現(xiàn)雪地上插著一根滑雪桿,上面綁著一面黑旗,周圍是他人扎過營地的殘跡――滑雪板的痕述和許多狗的足跡。在這嚴酷的事實面前也就不必再懷疑:阿蒙森在這里扎過營地了。千萬年來人跡未至,或者說,太古以來從未被世人瞧見遷的地球的南極點竟在極短的時間之內(nèi)――一個月內(nèi)兩次被人發(fā)現(xiàn),這是人類歷史上聞所未聞、最不可思議的事。而他們恰恰是第二批到達的人,他們僅僅遲到了一個月。雖然昔日逝去的光陰數(shù)以幾百萬個月計,但現(xiàn)在遲到的這一個月,卻顯得太晚太晚了――對人類來說,第一個到達者擁有一切,第二個到達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勞,歷盡千辛萬苦顯得十分可笑,幾星期、幾個月、幾年的希望簡直可以說是癲狂?!皻v盡千辛萬苦,無盡的痛苦煩惱,風餐露宿――這一切究竟為了什么?還不是為了這些夢想,可現(xiàn)在這些夢想全完了?!报D―斯科特在他的日記中這樣寫道。淚水從他們的眼睛里奪眶而出。盡管精疲力竭,這天晚上他們還是夜不成眠。他們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悶悶不樂地繼續(xù)走著那一段到極點去的最后路程,而他們原先想的是:歡呼著沖向那里。他們誰也不想安慰別人,只是默默地拖著自己的腳步往前走。1月18日,斯科特海軍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達極點。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個到達這里的人,所以這里的一切并沒有使他覺得十分耀眼。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這塊傷心的地方。“這里看不到任何東西,和前幾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單調(diào)沒有任何區(qū)別?!?/bdo>――這就是羅伯特?福爾肯?斯科特關于極點的全部描寫。他們在那里發(fā)現(xiàn)的唯一不尋常的東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對手造成的,那就是飄揚著挪威國旗的阿蒙森的帳篷。挪威國旗耀武揚威、揚揚得意地在這被人類沖破的堡壘上獵獵作響。它的占領者還在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著這個不相識的第二名的到來,他相信這第二名一定會隨他之后到達這里,所以他請他把那封信帶給挪威的哈康國王。斯科特接受了這項任務,他要忠實地去履行這一最冷酷無情的職責:在世界面前為另一個人完成的業(yè)績作證,而這一事業(yè)正是他自己所熱烈追求的。
          他們怏怏不樂地在阿蒙森的勝利旗幟旁邊插上英國國旗――一面姍姍來遲的“聯(lián)合王國的國旗”,然后離開了這塊“辜負了他們雄心壯志”的地方。在他們身后刮來凜冽的寒風。斯科特懷著不祥的預感在日記中寫道:“回去的路使我感到非??膳隆!?br />(1)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選文內(nèi)容。
    (2)結(jié)合語境,賞析選文第一段中劃線的句子。
    焦急的心情把他們早早地從自己的睡袋中拽了出來。
    (3)第二段斯科特關于極點的描寫“這里看不到任何東西,和前幾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單調(diào)沒有任何區(qū)別。”表現(xiàn)了他當時怎樣的心情?
    (4)從斯科特決定為對手阿蒙森的業(yè)績作證這件事,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樣的品質(zhì)?

    發(fā)布:2024/12/26 23:30:2組卷:9引用:4難度:0.5
  • 3.《魚我所欲也》寫作特點、寫法、結(jié)構(gòu):
    (1)第一段作者用
     
    的方式引出
     
    的觀點,并分別從
     
    面和
     
    面加以闡明。
    (2)第二段運用的論證方法是
     
    。作者先以
     
    為例,從
     
    面論證人人都有“本心”;再以
     
    為例,從
     
    面論證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恥。這里,作者又運用了
     
    的論證方法。
    (3)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

    發(fā)布:2024/12/27 0:0:1組卷:177引用:2難度:0.6
小程序二維碼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quán),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