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
活板      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自馮瀛王始印五經(jīng),已后典籍皆為板本。
      慶歷中,有布衣畢昇,又為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先設(shè)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范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范為一板,持就火煬之;藥稍镕,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shù)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數(shù)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備一板內(nèi)有重復(fù)者。不用,則以紙?zhí)?,每韻為一帖,木格貯之。有奇字素?zé)o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不以木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訖再火令藥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為余群從所得,至今寶藏。
【鏈接材料】古人鑄鑒,鑒大則平,鑒小則凸。凡鑒洼則照人面大,凸則照人面小。小鑒不能全視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則鑒雖小而能全納人面。仍復(fù)量鑒之小大,增損高下,常令人面與鑒大小相若。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注】①鑒:鏡子。②平:將鏡面鑄成平的。③仍:重復(fù),屢次。④復(fù)量:斟酌,測量。
(1)閱讀《活板》和上面的【鏈接材料】,下列選項中加點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項是
D
D

A.唐人尚未盛 其印余群從所得用訖再
B.燒令堅 令藥镕
C.自馮瀛王始五經(jīng) 自落
D.故微凸 人面與鑒大小相若
(2)下面對活字印刷術(shù)“活”的特點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B
B

A.“每字為一印”且按韻分別存放,排版時取用“活”。
B.字印數(shù)目“活”,可以應(yīng)對同一版內(nèi)有重復(fù)的字,所有字都能找到。
C.“常作二鐵板”“更互用之”,統(tǒng)籌用板,提高效率,體現(xiàn)了印刷過程的“活”。
D.“以手拂之,其印自落”體現(xiàn)拆版的“活”。
(3)《活板》作者逐層說明活字印刷術(shù)從①
制字
制字
、排版到印刷的程序。排版的程序包括設(shè)板、冒板、②
布板
布板
、③
烤板
烤板
、平板,可見畢昇的活字印刷術(shù)程序嚴(yán)謹(jǐn),考慮周密;【鏈接材料】中古人制鏡,要使照出來的人臉和鏡子大小相稱,匠人們需要“④
仍復(fù)量鑒之小大,增損高下
仍復(fù)量鑒之小大,增損高下
”,因為古代匠人的用心,才有了制鏡工藝的精巧。

【答案】D;B;制字;布板;烤板;仍復(fù)量鑒之小大,增損高下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quán)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書面同意,不得復(fù)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6/6 8:0:9組卷:21引用:1難度:0.5
相似題
  •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h2>

    發(fā)布:2025/1/2 23:0:3組卷:34引用:1難度:0.7
  • 2.文言文閱讀。
    魚我所欲也
    《孟子》
          ①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②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③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下列句子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所識窮乏者我與 之心而寓之酒也
    B.非獨賢者有心也 故天將降大任于人也
    C.一簞,一豆羹 之不能盡其才
    D.今為宮室之為之 君子成人之
    (2)下列句子加點的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得之生,弗得則死 居廟堂之高憂其民
    B.蹴爾與之 聚室謀曰
    C.萬鐘我何加焉 苛政猛虎也
    D.鄉(xiāng)身死而不受 武陵人捕魚業(yè)
    (3)下列對文章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文章開頭用“魚”比喻“生”,用“熊掌”比喻“義”,通過類比,形象生動引出本文的中心論點——舍生取義。
    B.文中第②段以“一簞食,一豆羹”為例,告訴我們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簞食,一豆羹”在生死關(guān)頭卻能考驗一個人的品德。
    C.文章通過“不辨禮儀”接受“萬鐘”和“不受嗟來之食”的故事分別從正、反兩方面論證“舍生取義”的觀點,論證非常有力。
    D.本文告訴我們“無論在什么情況下,人都應(yīng)該保持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關(guān)頭,也能經(jīng)受住考驗”的道理。
    (4)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發(fā)布:2024/12/27 1:0:4組卷:14引用:4難度:0.5
  • 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h2>

    發(fā)布:2024/12/27 0:30:2組卷:56引用:4難度:0.8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yīng)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yīng)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wù)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quán),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