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于教,優(yōu)于學
旗下產品
校本題庫
菁優(yōu)備課
開放平臺
菁優(yōu)測評
菁優(yōu)公式
小優(yōu)同學
菁優(yōu)App
數(shù)字備考
充值服務
試卷征集
申請校本題庫
智能組卷
錯題庫
五大核心功能
組卷功能
資源共享
在線作業(yè)
在線測評
試卷加工
游客模式
登錄
試題
試題
試卷
課件
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高中語文
小學
數(shù)學
語文
英語
奧數(shù)
科學
道德與法治
初中
數(shù)學
物理
化學
生物
地理
語文
英語
道德與法治
歷史
科學
信息技術
高中
數(shù)學
物理
化學
生物
地理
語文
英語
政治
歷史
信息
通用
中職
數(shù)學
語文
英語
推薦
章節(jié)挑題
知識點挑題
智能挑題
收藏挑題
試卷中心
匯編專輯
細目表組卷
組卷圈
當前位置:
2020-2021學年陜西省榆林市神木中學高一(下)第三次月考語文試卷
>
試題詳情
閱讀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題。
①在中國文學史上,不乏關心民生疾苦的詩人。那些偉大的或優(yōu)秀的詩人們,常常表現(xiàn)出對人民的關心和熱愛。但是,像杜甫那樣,從身受感同而引發(fā)的對人民苦難的深切了解和關心,卻并不多見。杜甫的身受感同,是時代造成的。就杜甫的經歷而言,是他的不幸;就其文學成就看,則不失為大幸。
②關于杜甫的仁愛之心,論者常引用“人溺己溺,人饑己饑”的典故來概括,這固然不錯。但杜甫的憂民情感,常常是源自自身感受而推己及人的,這和“物傷其類”的悲憫大不一樣。“溺饑”語出《孟子?離婁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庇砗宛⒃诓荒绮火嚨奶幘持校氲搅巳四缛损嚨耐纯?,從而肩負起拯民于溺饑的重任。禹稷這種擔當?shù)懒x的精神和博施濟眾的胸懷無疑深刻地影響著他。杜甫一生坎坷,他一方面為自己的溺饑生涯憂患重重,另一方面又為廣大的民眾憂憤深廣。杜甫經常在自己最困難的時刻,不由自主地想到普天下窮苦百姓,想到災難深重的民族和祖國。正是這種發(fā)自內心的、不加雕飾的、不帶功利的憂患情懷,使杜詩富有深厚的人道主義精神,使詩人的形象在人民心中永遠閃耀著人性的光輝。
③杜甫的悲吟,出自他對人生的深切苦惱和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民眾苦難的深切苦惱。他的推己及人根源于自身的悲劇性境遇。這樣,當他為他人而悲吟時,不是帶著優(yōu)越感,而是身受感同的推己及人。從接受心理看,這種抒情方式更能引起共鳴,打動人心。從抒情主體看,更為親切真實,讓讀者同情。白居易推崇杜甫此類作品,并多有效仿。其《新制布裘》云:“桂布白似雪,吳錦軟于云。布重綿且厚,為裘有余溫。朝擁坐至暮,夜覆眠達晨。誰知嚴冬月,支體暖如春。中夕忽有念,撫裘起逡巡。丈夫貴兼濟,豈獨善一身。安得萬里裘,蓋裹周四垠。穩(wěn)暖皆如我,天下無寒人。”
④白詩受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影響是明顯的,但其藝術感染力卻遠不如杜詩。究其原因,不外有二。一是仿作,仿作只能出贗品,而藝術貴在創(chuàng)新。二是同情悲憫的角度不同。的確,白居易關心民生疾苦,在歷史上也算得是一位社會良知。“丈夫貴兼濟,豈獨善一身”也表明他的“人饑己饑,人寒己寒”的情懷。但畢竟自己不饑不寒,在境遇上已與天下寒士隔了一層,在審美效應上則又和讀者隔了一層,因而其藝術感染力就大大降低了。而白居易這種帶有優(yōu)越感和良心發(fā)現(xiàn)的抒情方式在文學史上占絕大多數(shù),所以,杜甫的身受感同的推己及人就格外突出,加之其獨創(chuàng)性,因而千百年來感人至深。
(節(jié)選自劉明華《論杜甫的“民胞物與”情懷》)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與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C
C
A.在中國歷史上,能夠深切了解和關心人民苦難,能夠如杜甫一般有“物傷其類”的悲憫的詩人是不多見的。
B.杜甫與禹稷一樣,既為自己的溺饑生涯充滿憂患,又為廣大民眾憂憤深廣。
C.杜甫自身的悲劇性境遇,造就了他推己及人的精神。杜甫對人生的深切苦惱和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民眾苦難的深切苦惱,造就了他獨特的悲吟。
D.白居易雖然也關心民生疾苦,但畢竟自己不饑不寒,所以其作品的審美效應就和讀者隔了一層,藝術感染力也就很低了。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C
C
A.文章第①段結尾處以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來評價杜甫的經歷和成就,體現(xiàn)出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B.文章第③段從讀者和作者兩個角度分析了身受感同的推己及人所能產生的效果。
C.文章第④段通過白居易詩與杜甫詩的比較,主要是為了論證白詩雖受杜詩影響較大,卻沒有杜詩的獨創(chuàng)性的觀點。
D.本文以中國文學史為宏闊背景,運用道理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等方法,探討了杜甫超越于絕大多數(shù)古代詩人的一個側面。
(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D
D
A.“人溺己溺,人饑己饑”的典故雖可以較準確地概括杜甫的仁愛之心,但沒能深入挖掘到他憂患情懷的根源。
B.如果沒有禹稷那種擔當?shù)懒x的精神和博施濟眾的胸懷,可能就不會有杜甫這樣一個閃耀著人性光輝的詩人形象。
C.從《新制布裘》的藝術感染力遠不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明顯事實可見創(chuàng)新很重要。
D.如果白居易也是個寒士,如果他不處在“穩(wěn)暖”的境遇,那么他的詩歌就會像杜詩一樣成為最能引起共鳴和打動人心的作品。
【考點】
論文
;
分析概括作者觀點態(tài)度
;
篩選信息,歸納要點
;
分析論點、論據(jù)、論證方法
.
【答案】
C;C;D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當前模式為游客模式,
立即登錄
查看試卷全部內容及下載
發(fā)布:2024/4/20 14:35:0
組卷:1
引用:4
難度:0.7
相似題
1.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根植“正能量”
“正能量”本是天文學的專有名詞,其網絡意思泛指一切給予人向上、給予人希望和追求,使人行動的動力和感情。
最近,媒體對職業(yè)教育的報道總是充滿了“負面消息”,如職校生頻繁跳槽、用人單位反映畢業(yè)生綜合素質不高、學校充當“廉價勞動力”的販賣者、頂崗實習亂象叢生、生源危機讓部分職業(yè)院校瀕臨倒閉等。似乎,社會輿論環(huán)境并沒有給職業(yè)院校正常發(fā)展、職校生進步根植“正能量”,相反,這些新聞報道正在影響著人們對職業(yè)教育的認知和判斷,形成一種“刻板印象”,而職校生也被社會另眼相看。
當然,我們或許可以理解為這是社會和公眾對職業(yè)教育正常、合理的判斷。但總體來說,職業(yè)院校成長的環(huán)境氛圍不容樂觀,職業(yè)教育的良性發(fā)展本身需要更加充足的“正能量”。
民進中央副主席、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教授說:整個職業(yè)教育的問題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勞動用人部門對職業(yè)教育最不滿意的是人文教育,認為我們的學生不會做人?,F(xiàn)在職業(yè)教育的學生大部分是升學競爭的失敗者,他們的信心、行為習慣、人生觀、價值觀等需要特別關注,這些比技能更重要。
暑假過后,經歷了中、高考,又將有一批初、高中生走進中職和高職的大門。相對于應試教育中的“成功者”來說,他們是中、高考的“失敗者”,也許,帶著失落與挫敗感,他們走進了職校的大門。如果學校不對這些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學生們的內心不能充滿著“正能量”,這勢必影響到職校生未來的發(fā)展。
職業(yè)教育的產出是具有高技能、高素質的人才,好的人才是職業(yè)教育發(fā)揮積極作用的最好說明。在職業(yè)教育整體“正能量”匱乏的大背景下,給職校生根植“正能量”,實屬不易,甚至還有些聊以自慰的感覺,職業(yè)教育的從業(yè)者不得不在如此困難中迎頭而上。
所謂的“正能量”,它指的是自信、樂觀、務實、踏實、自立、自尊、自強等積極因素。筆者以為,關乎人生觀、價值觀等“正能量”的根植是一個綜合性、系統(tǒng)性的工程,一方面,需要依托輿論環(huán)境的包容與進步,媒體對于職業(yè)教育正面形象的塑造,通過輿論的氛圍加以引導以及評價體系的轉變等;另一方面,要靠學校自身的建設與發(fā)展,讓職校生重拾這些積極的心態(tài)。學校自然義不容辭,擔負起主要責任,但是,在為職校生根植“正能量”的過程中,我們也需要避免一些片面理解。
首先,避免簡單地以為開設幾門課程就能改變或塑造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很多學者認為,與職業(yè)技能的傳授相比,學校亟須加強人文課程的建設。一個問題是,職業(yè)院校的課程本就不少,人文課程的實施能否真正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我們無法保證,但是,依照筆者對教學的理解,這類課程的開設很多甚至大多以知識灌輸為主,最終通過考試來衡量,很多知識也不過是考過即忘,與提高人文素養(yǎng)有多大相關,難以衡量。
學校對學生的培養(yǎng)應該是多方面的,這種培養(yǎng)模式從學生入校開始就應該滲透在學校事務的方方面面,它包括校園文化的浸染、社團活動的輻射、各類人文講座的熏陶、各種技能競賽的歷練、畢業(yè)生的聲名遠揚等,缺一不可。職校生內心的“正能量”也正是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大氛圍中逐漸地重塑。
其次,落實到教育活動最實際的實施者身上,作為教師應注意方法的適當性,避免理想化、空泛化的教育。教師們?yōu)榱颂岣邔W生學習的自信心,往往會采用賞識教育、成功教育,因而職校生漸漸適應了表揚的、理想化的教育環(huán)境,甚至學生把實習想得很美:實習就是工作,實習就是拿錢,實習就是徹底脫離苦海。這種脫離現(xiàn)實的教育,往往給學生造成一種假象,等到學生真正離開學校,走上工作崗位才發(fā)覺,現(xiàn)實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樣完美,心理期待與現(xiàn)實落差很大。
當然,給職校生根植“正能量”,學校自然擔負起主要責任,但是,這也需要全社會的努力,相信給這個弱勢群體點兒陽光,他們就會燦爛。
(節(jié)選自2012年8月27日《中國青年報》,有刪節(jié))
(1)下列對于“正能量”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正能量”指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斷追求、讓生活變得圓滿幸福的動力和感情。
B.“正能量”指的是自信、樂觀、務實、踏實、自立、自尊、自強等積極因素。
C.中、高考“失敗”的職校生帶著失落與挫敗感走進校門,所以他們的內心缺少“正能量”,這勢必影響到職校生未來的發(fā)展。
D.關乎人生觀、價值觀等“正能量”的根植是一個綜合性、系統(tǒng)性的工程。
(2)在為職校生根植“正能量”的過程中,對于“需要避免一些片面理解”的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A.避免簡單地以為開設幾門課程就能改變或塑造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
B.避免知識灌輸,要重視提高職校生的人文素質。
C.教師應注意方法的適當性,避免理想化、空泛化的教育。
D.教師要避免脫離現(xiàn)實的教育,避免給學生造成一種假象。
(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媒體對職業(yè)教育“負面消息”的報道不利于職校生根植“正能量”。
B.職業(yè)院校成長的環(huán)境氛圍不容樂觀,職業(yè)教育的良性發(fā)展本身需要更加充足的“正能量”。
C.學校對學生的培養(yǎng)應該是多方面的,這種培養(yǎng)模式從學生入校開始就應該滲透在學校事務的方方面面。
D.在為職校生根植“正能量”的過程中,媒體輿論氛圍的引導以及評價體系的轉變起著主要責任。
發(fā)布:2024/11/19 8:0:1
組卷:7
引用:1
難度:0.7
解析
2.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一個世紀以來,研究非西方文化的西方人類學家,已經關注到亞洲、非洲等文化的歷史性與社會性了。其實,文化的歷史性與社會性在中國文化中體現(xiàn)得特別濃厚。過去人們認為,黃河流域為中國鄉(xiāng)土社會的形成提供了最早的土壤。然而,浙江的河姆渡遺址代表了長江三角洲文化,已有7千多年的歷史,太湖周圍的良渚文化也有5千多年的歷史,這些文化的特點是以農業(yè)為主,耕種已用犁,種的是稻谷,會紡織。這兩個文化類型,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是已定居了的鄉(xiāng)土文化。可見,濃厚的鄉(xiāng)土性,廣泛存在于中國南北方遼闊的大地上。
鄉(xiāng)土社會的經濟基礎穩(wěn)定,以農業(yè)為主,自給自足,生活方式也有自己的一套,所以延續(xù)了幾千年,多少代人生活在穩(wěn)定的歷史繼承性中。這種特殊的歷史性,也表現(xiàn)在我們文化的精神方面。自孔子時代起,倡導人文關懷,不關心人死后的靈魂歸屬,而關心現(xiàn)世生活。這不是說,中國人不在“死活”之間尋找關聯(lián)性,而是說,我們不像西方人那樣把死人與活人分離開來,而試圖在二者之間找到與現(xiàn)世生活有關的連續(xù)性。
中國文化的注重歷史性,要從親屬制度說起。中國是一個看重祖宗和子孫的社會,個人是上下,前后聯(lián)系的一環(huán)。對我們中國人來說,生命在時間和空間里有一段屬于個人的份額,但它并非是個人性的。個人首先是一個生物體,但更重要的是三不朽,即立德、立功和立言。從一定意義上講,人得以不朽,是因為他立德、立功、立言,從被社會承認、對社會做出貢獻、對社會關注的問題做出自己的闡述,而得到超越人的生物體的生命。
在中國文化中,文化在這個特殊意義上具有的歷史性,又緊密地與文化的社會性相聯(lián)系。人生在一個所謂的“社會結構”中,出生后要在社會中從幼年到成年,變成社會人,接受一套這個社會的文化內容。這個過程,是靠“學而時習之”,靠模仿,對模仿不滿足后,就要創(chuàng)造。
個人的創(chuàng)造為社會接受后,變?yōu)榧w的東西,就超越了個人,成為集體的和不朽的文化。在中國文化里,文化是流動和擴大的,有變化和創(chuàng)新。像“天人合一”一樣,個人生物體--集體--共識(包括語言、意義、反應),即人--社會--文化,在中國文化里是重要的連續(xù)體。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強調一個重要的道理,即文化只是作為一個環(huán)節(jié),本身要維持,也要創(chuàng)新。各人的生死是有先有后的,但活著的與死去的有共同的文化聯(lián)系。個人在一生中的立德、立功、立言雖然是個人的,但卻因出于個人作用而進入了文化體和社會體,成為非個人而且是不朽的。文化有自己的歷史,本身有歷史的繼承性,有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體現(xiàn)在一般所說的“民族精神”上。強調歷史,是希望通過個人的關懷來實現(xiàn)文化的關懷。祖宗和子孫之間是一個文化流,人的繁殖指的不僅是生物體的繁殖,也是文化的繼替。
--(摘編自費孝通《對文化的歷史性和社會性的思考》)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鄉(xiāng)土社會在文化的精神方面表現(xiàn)出特殊的歷史性,倡導人文關懷,不在“死活”之間尋找關聯(lián)性。
B.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需要接受社會的文化內容,對社會的文化內容進行模仿,這體現(xiàn)了文化的歷史性。
C.社會的文化內容,影響著個人從幼年到成年的成長過程,同時需要個人的創(chuàng)造來不斷豐富和完善。
D.文化也在不斷創(chuàng)新,當個人不滿足于對文化的模仿時就要創(chuàng)造,這些創(chuàng)造就都成為了集體文化中新的內容。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將中國文化與西方學者關注的亞非文化對比,證明中國文化更具有歷史性和社會性。
B.文章聯(lián)系儒家的價值理想和人的社會化過程,深入地分析文化的歷史性和社會性。
C.文章先在開頭部分點明自己的觀點,再先后論證中國文化注重歷史性和注重社會性。
D.文章在論證時側重于道理論證,從宏觀的角度來進行闡釋,具有一定的理論高度。
(3)下列詩句的內容,不能體現(xiàn)個人作用具有歷史性和社會性的一句是
A.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B.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C.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D.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發(fā)布:2024/11/18 22:30:1
組卷:31
引用:6
難度:0.6
解析
3.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根植“正能量”
“正能量”本是天文學的專有名詞,其網絡意思泛指一切給予人向上、給予人希望和追求,使人行動的動力和感情。
最近,媒體對職業(yè)教育的報道總是充滿了“負面消息”,如職校生頻繁跳槽、用人單位反映畢業(yè)生綜合素質不高、學校充當“廉價勞動力”的販賣者、頂崗實習亂象叢生、生源危機讓部分職業(yè)院校瀕臨倒閉等。似乎,社會輿論環(huán)境并沒有給職業(yè)院校正常發(fā)展、職校生進步根植“正能量”,相反,這些新聞報道正在影響著人們對職業(yè)教育的認知和判斷,形成一種“刻板印象”,而職校生也被社會另眼相看。
當然,我們或許可以理解為這是社會和公眾對職業(yè)教育正常、合理的判斷。但總體來說,職業(yè)院校成長的環(huán)境氛圍不容樂觀,職業(yè)教育的良性發(fā)展本身需要更加充足的“正能量”。
民進中央副主席、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教授說:整個職業(yè)教育的問題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勞動用人部門對職業(yè)教育最不滿意的是人文教育,認為我們的學生不會做人?,F(xiàn)在職業(yè)教育的學生大部分是升學競爭的失敗者,他們的信心、行為習慣、人生觀、價值觀等需要特別關注,這些比技能更重要。
暑假過后,經歷了中、高考,又將有一批初、高中生走進中職和高職的大門。相對于應試教育中的“成功者”來說,他們是中、高考的“失敗者”,也許,帶著失落與挫敗感,他們走進了職校的大門。如果學校不對這些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學生們的內心不能充滿著“正能量”,這勢必影響到職校生未來的發(fā)展。
職業(yè)教育的產出是具有高技能、高素質的人才,好的人才是職業(yè)教育發(fā)揮積極作用的最好說明。在職業(yè)教育整體“正能量”匱乏的大背景下,給職校生根植“正能量”,實屬不易,甚至還有些聊以自慰的感覺,職業(yè)教育的從業(yè)者不得不在如此困難中迎頭而上。
所謂的“正能量”,它指的是自信、樂觀、務實、踏實、自立、自尊、自強等積極因素。筆者以為,關乎人生觀、價值觀等“正能量”的根植是一個綜合性、系統(tǒng)性的工程,一方面,需要依托輿論環(huán)境的包容與進步,媒體對于職業(yè)教育正面形象的塑造,通過輿論的氛圍加以引導以及評價體系的轉變等;另一方面,要靠學校自身的建設與發(fā)展,讓職校生重拾這些積極的心態(tài)。學校自然義不容辭,擔負起主要責任,但是,在為職校生根植“正能量”的過程中,我們也需要避免一些片面理解。
首先,避免簡單地以為開設幾門課程就能改變或塑造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很多學者認為,與職業(yè)技能的傳授相比,學校亟須加強人文課程的建設。一個問題是,職業(yè)院校的課程本就不少,人文課程的實施能否真正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我們無法保證,但是,依照筆者對教學的理解,這類課程的開設很多甚至大多以知識灌輸為主,最終通過考試來衡量,很多知識也不過是考過即忘,與提高人文素養(yǎng)有多大相關,難以衡量。
學校對學生的培養(yǎng)應該是多方面的,這種培養(yǎng)模式從學生入校開始就應該滲透在學校事務的方方面面,它包括校園文化的浸染、社團活動的輻射、各類人文講座的熏陶、各種技能競賽的歷練、畢業(yè)生的聲名遠揚等,缺一不可。職校生內心的“正能量”也正是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大氛圍中逐漸地重塑。
其次,落實到教育活動最實際的實施者身上,作為教師應注意方法的適當性,避免理想化、空泛化的教育。教師們?yōu)榱颂岣邔W生學習的自信心,往往會采用賞識教育、成功教育,因而職校生漸漸適應了表揚的、理想化的教育環(huán)境,甚至學生把實習想得很美:實習就是工作,實習就是拿錢,實習就是徹底脫離苦海。這種脫離現(xiàn)實的教育,往往給學生造成一種假象,等到學生真正離開學校,走上工作崗位才發(fā)覺,現(xiàn)實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樣完美,心理期待與現(xiàn)實落差很大。
當然,給職校生根植“正能量”,學校自然擔負起主要責任,但是,這也需要全社會的努力,相信給這個弱勢群體點兒陽光,他們就會燦爛。
(節(jié)選自2012年8月27日《中國青年報》,有刪節(jié))
(1)下列對于“正能量”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正能量”指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斷追求、讓生活變得圓滿幸福的動力和感情。
B.“正能量”指的是自信、樂觀、務實、踏實、自立、自尊、自強等積極因素。
C.中、高考“失敗”的職校生帶著失落與挫敗感走進校門,所以他們的內心缺少“正能量”,這勢必影響到職校生未來的發(fā)展。
D.關乎人生觀、價值觀等“正能量”的根植是一個綜合性、系統(tǒng)性的工程。
(2)在為職校生根植“正能量”的過程中,對于“需要避免一些片面理解”的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A.避免簡單地以為開設幾門課程就能改變或塑造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
B.避免知識灌輸,要重視提高職校生的人文素質。
C.教師應注意方法的適當性,避免理想化、空泛化的教育。
D.教師要避免脫離現(xiàn)實的教育,避免給學生造成一種假象。
(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媒體對職業(yè)教育“負面消息”的報道不利于職校生根植“正能量”。
B.職業(yè)院校成長的環(huán)境氛圍不容樂觀,職業(yè)教育的良性發(fā)展本身需要更加充足的“正能量”。
C.學校對學生的培養(yǎng)應該是多方面的,這種培養(yǎng)模式從學生入校開始就應該滲透在學校事務的方方面面。
D.在為職校生根植“正能量”的過程中,媒體輿論氛圍的引導以及評價體系的轉變起著主要責任。
發(fā)布:2024/11/19 8:0:1
組卷:20
引用:1
難度:0.9
解析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
商務合作
服務條款
走進菁優(yōu)
幫助中心
兼職招聘
意見反饋
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粵ICP備10006842號
公網安備44030502001846號
?2010-2024 jyeoo.com 版權所有
深圳市市場監(jiān)管
主體身份認證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4.8.2 |
隱私協(xié)議
第三方SDK
用戶服務條款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
網站地圖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