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關于小說情節(jié)的理論廣為流行的是,情節(jié)就是“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其實,這并不符合現代小說的實際情況,因為小說有的沒有開端,有的沒有高潮,有的沒有結局。19世紀下半葉,以契訶夫、莫泊桑和都德為代表的短篇小說家就已經廢棄了全過程式的情節(jié),代之以“生活的橫截面”結構。這種結構不追求傳記式的連續(xù)性敘述模式,而是從生活中截取一個側面來表現主題。比如《項鏈》,主人公知道了耗費十年辛勞的項鏈是假的,小說就到此為止了。按照傳統(tǒng)的小說模式,結尾應該是把真項鏈拿回來以彌補馬蒂爾德的青春耗損。但是,小說卻不了了之。胡適把這種現象比喻為樹身的“橫截面”,這在五四時期新銳小說家那里幾乎已經成為共識。魯迅有時走得更遠,他的《狂人日記》幾乎廢除了情節(jié)。而《孔乙己》則把“孔乙己之所以成為孔乙己”的故事全都放在背景的交代中,只寫了酒店里的三個場景,寫到第二個場景時孔乙己還沒有出場。
      小說不追求有頭有尾、環(huán)環(huán)緊扣的全過程情節(jié)模式,但也并非可以隨意設置情節(jié)。英國作家福斯特就指出小說情節(jié)與故事有區(qū)別。比如:國王死了,然后王后死了——這是故事,不是情節(jié)。情節(jié),必須有一個因果關系:國王死了,王后因悲痛過度而死。但是,用這樣的理論解讀小說也行不通,因為因果關系多種多樣,可能是一種符合科學的關系:一個人死了,因為他得了癌癥。這種因果關系也不是情節(jié),情節(jié)的因果是非理性的、非實用的。好的情節(jié)是一種非常感性的因果關系,是由情感決定的。從理論上來說,就是審美情感要超越實用價值。
      有了情感的因果關系,還沒有深入小說的特征,為什么呢?因為一些奸情兇殺案,也是情感的因果關系,但那是真人真事,所揭示的人的內心世界往往是實用性質的,即便有情感成分,深度也是有限的。小說不滿足于真人真事的因果關系,其目的是超越實用價值,深挖人心靈深層的奧秘,所以小說情節(jié)中的因果關系,有的時候甚至是超現實的、荒誕的。
      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提出過“突變”和“對轉”。什么叫突變?就是突然打破常規(guī)。什么叫對轉?就是事情向相反方向變化。其實,情節(jié)的突轉功能就是把人物打出生活常軌,使他們進入一個意想不到的新境界。這個新境界可稱為第二環(huán)境,人物在常規(guī)環(huán)境中隱藏得很深的心靈奧秘在第二環(huán)境中很容易暴露出來,這隱藏的心靈奧秘可稱為第二心態(tài)。托爾斯泰在寫《復活》的時候,遵循的就是這樣的原則。《復活》一開頭,陪審員聶赫留朵夫公爵道貌岸然地坐在那里,突然發(fā)現,那個被控告謀殺嫖客的妓女,居然就是當年與自己發(fā)生關系的女仆,因為懷孕而被逐,流離轉徙最終淪為妓女,又被誣告謀殺。這就突然把他打入了第二環(huán)境,產生了第二心態(tài)。他覺得自己才是罪人,于是決心去拯救她。
      第二心態(tài)是從一個人的角度來說的,然而小說寫的往往不是一個人物,而是幾個人物。幾個人物在特定情境中從相同的心態(tài)變成另外一種心態(tài),有三種可能:一是完全相同;二是完全不同;三是不完全相同,即本來處于同一情感狀態(tài)的人物,發(fā)生了情感“錯位”。閱讀經驗告訴我們:完全相同的,在一切情境中人物都心心相印,不像是小說,倒像是浪漫的詩歌;完全不同的,凡事都針鋒相對,也令人想起紅色文學中寫階級斗爭公式化、寫人物簡單化的方式;而那些發(fā)生情感錯位的往往才會在讀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西游記》中,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去西天取經,一路上都是被打出了生活常軌的。妖怪很多,都被他們消滅了,并且連名字好像也一起被消滅了。因為在打的過程中,師徒四人的情感狀態(tài)沒有發(fā)生錯位:都是同心同德,一往無前。這就不是好的情節(jié)。但是,有一個妖怪——白骨精,卻絕對讓人印象深刻。因為她一出現,師徒四人的情感瞬間發(fā)生了“錯位”。豬八戒的情感越出常軌了:潛在的性意識非常強烈、非常坦率地表露出來,與唐僧、孫悟空的情感發(fā)生了錯位,而且幅度很大。在他的挑撥之下,孫悟空被唐僧驅逐,造成了嚴重的后果。情感的錯位,讓平時同心同德的人之間的關系一下子就發(fā)生了變化,三打白骨精之所以成為經典,原因大概就在這里。在設計巧妙的情節(jié)中,人變得不一樣了,有個性了。錯位的幅度越大,情節(jié)就越生動,人物就越有個性。
      打出常軌的效果固然是暴露人物深層心理,但是深層心理的最佳表現卻是使在同一情感結構中的人物情感產生錯位,而正是情感的錯位,又激發(fā)出心靈更深層的奧秘,從而推動情節(jié)向前發(fā)展。
(摘編自孫紹振《經典小說解讀》)(1)下列對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
A

A.契訶夫等短篇小說家,在19世紀下半葉就以非連續(xù)性敘述模式的“生活的橫截面”結構進行創(chuàng)作。
B.五四時期的新銳小說家都喜歡采用“生活的橫截面”的小說結構,魯迅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C.情節(jié)與故事的區(qū)別在于,情節(jié)是一種非常感性的因果關系,其審美情感要超越實用價值。
D.《復活》中的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在被打出生活常軌后,情感發(fā)生錯位,暴露出心靈的奧秘。
(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D
D

A.不是所有小說都采用“全過程式”的情節(jié)模式,所以傳統(tǒng)小說理論需要更新。
B.雖然小說《項鏈》的結尾不了了之,但卻為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耐人尋味。
C.一個人因得癌癥而去世,不能算是小說的情節(jié),因為它是一種理性的因果關系。
D.《西游記》中情節(jié)的因果關系是超現實的、荒誕的,這是它成為經典的關鍵所在。
(3)下列小說不是采用“生活的橫截面”式結構創(chuàng)作的一項是
C
C

A.卡夫卡的《變形記》
B.都德的《最后一課》
C.施耐庵的《水滸傳》
D.魯迅的《阿Q正傳》
(4)小說創(chuàng)作中如何設置情節(jié),才能更好地挖掘人物心靈深層的奧秘?請結合文章簡要概括。
(5)《紅樓夢》中林黛玉進賈府、寶玉挨打等情節(jié)都堪稱教科書級的經典情節(jié),請根據文章關于“突轉功能”的論述,任選一個情節(jié),談談你的理解。

【答案】A;D;C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5/27 14:0:0組卷:34引用:3難度:0.5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以計算機及其網絡化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目前正向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滲透,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化已逐漸成為現代社會人類生存與實踐的焦導方式。相信在不遠的未來,傳統(tǒng)教育模式及學習范式必將經歷一場系統(tǒng)性的革命。
          事實上,未來已來。目前“互聯網+”教育已經成為傳統(tǒng)教育迫切轉型的風向標。然而,受市場逐利行為的引領,如今的“互聯網+”教育更多地體現為一種“效率導向”,主要聚焦在通過互聯網方式促進課堂教學成效的提高上。但教育的功能顯然不止于課堂教學一途,“教育”應更重在“育”,而非只是“教”。因此,站在新時代的起點上暢想未來教育的模樣,應該立足于更加高遠的期待:一是“互聯網+”能否真正帶來教育模式的升級迭代?二是能否迎來未來學習范式的新生?
          可以預見的是,“互聯網+”將倒逼傳統(tǒng)學校角色產生重大變遷,并以此推動未來教育模式的變革。伴隨著信息社會的發(fā)展,社會力量的強勢介入將打破傳統(tǒng)的以學校為主體的教育格局;源自世界各地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整合與匯集,勢必對傳統(tǒng)學校教育中教師的知識視野、能力素質形成巨大的沖擊和挑戰(zhàn);學生基于互聯網和移動終端,根據自身學習特點和進程安排的自主學習,將顛覆同齡教育、專業(yè)分科、學制固定、教師主導等傳統(tǒng)教育體系和教育組織形式。更多在線教育的興起,個性化的教育和學習將逐步建立,而傳統(tǒng)大一統(tǒng)、標準化的考核與評估將開始分崩離析。
    “互聯網+”也將推動人類學習范式的變革從“教學者中心”向“學習者中心”轉型,一個以個性化學習為中心的新時代正在到來。人類學習需求的多樣化和規(guī)?;厔?,對以教師為中心的班級教學模式形成了沖擊和解構;教師將由知識搬運工向信息社會引路人的角色轉換,并迫切要求突破當前班級制教學范式,構建個性化教學模式。事實上,伴隨著學習者基于網絡和個人電腦,不受時間、地點限制的個性化學習的展開和普及,傳統(tǒng)的教師角色已經越來越弱化。教育民主化將進一步得到推動,因為知識渠道的多元化使得學生隨時可能挑戰(zhàn)教師,教師必須習慣并善于組織“混合式學習”,以融合面對面教育和在線學習的雙重優(yōu)勢,并以此驅動學生個性化學習的發(fā)展進程。
    (摘編自陳先哲《“學習者為中心”呼之欲出》)(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滲透到人類生活各個領域的信息技術,系統(tǒng)地改變了傳統(tǒng)教育模式和學習范式。
    B.目前“互聯網+”教育主要關注提高課堂教學成效,注重的是“教”而非“育”。
    C.在信息社會的背景下,傳統(tǒng)學校將積極地轉變自身角色,以適應未來教育模式。
    D.知識渠道的多元化使學生能夠隨時挑戰(zhàn)教師,從而使傳統(tǒng)教師的地位更加弱化。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以信息技術將成為人類社會主導方式為前提,論述了“互聯網+”對教育的影響。
    B.文章反思了目前“互聯網+”教育的現狀,在此基礎上對未來的教育寄予更高的期待。
    C.文章比較了“教學者中心”和“學習者中心”的差異,分析了新時代學習的特點。
    D.文章從教育模式和學習范式兩個方面設想了在“互聯網+”影響下未來教育的模樣。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互聯網+”雖然預示傳統(tǒng)教育迫切需要轉型,但并不能帶來教育模式的升級迭代。
    B.在線教育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教育和學習,意味著傳統(tǒng)的考核與評估將不再適用。
    C.如果不受時間、地點限制的個性化學習普及,那么教師要轉換知識搬運工的角色。
    D.人類學習范式將向“學習者中心”轉型,所以教師要善于驅動學生的個性化學習。

    發(fā)布:2024/12/29 3:30:3組卷:6難度:0.5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人肉搜索,請先搜索理性
    關 飛
    “人肉搜索”是時下中國的時髦詞匯,指追蹤網上人物的真實身份,公開其私人信息的網絡行為。這個在中國“方興未艾”的網絡新現象也吸引了關注中國互聯網論壇的西方新聞界和研究者,甚至影響到了中國人的形象。11月初的英國《衛(wèi)報》發(fā)表了題為“人肉搜索引擎?牛!”的文章,對這個網絡現象作了評價。作者認為,“人肉搜索”引擎的參與者的愚昧是不能被忽視和原諒的。
          文章在介紹了去年發(fā)生的一起著名的“人肉搜索”事件之后,得出結論,認為:這種“暴民效應”在中國的網絡上一再出現,它顯示出網民們是何等容易被誘導,任何人都可能成為目標。幸運的是,迄今為止人肉搜索引擎尚未造成真正嚴重的傷害。
          中國目前大約有2.53億網民,是全球網民最多的國家,其中70%年齡不足30歲。盡管網民人數僅占中國人口總數的19%,但西方新聞工作者、學者,甚至外國公關公司都很關注中國的互聯網論壇,從中尋找對從時政到股市到企業(yè)并購的所有事件的評論和反應。“人肉搜索引擎”這一奇特現象被密切關注,中國網絡發(fā)展被外界視為“愚昧與無知”其實并不為過。
    “人肉搜索”本來是網絡發(fā)展的一種未來趨勢,即“人工智能探索”,你來問,我來答,搜索過程跟聊天一樣,這是為了彌補搜索結果“不人性化”的缺憾。但遺憾總是有的,人工智能搜索在集體無意識的情況下出現了“暴力傾向”。由于扛起了道德訴求的大旗,“人肉搜索”極富攻擊性。無論是懲戒“非道德的婚外情”,還是教訓對地震大災毫無人道主義情懷的無知女生,以及在前前后后的“銅須門”“虐貓案”等事件中,在每一件“人肉搜索”事件的背后,人肉搜索客都認為自己是監(jiān)督當下社會道德現狀的“警察”,“道德饑渴”直接導致了人肉搜索客濫用“糾察職權”,乃至“暴力傾向”。但與挺起腰桿打假的王海不同,至今無人敢出面宣稱自己“人肉”過誰,造成了什么后果。人數眾多、身份隱秘的人肉搜索客與“被人肉者”之間存在著極大的不公平性,搜索客們借著實施“道德正義”之名,實際上滿足的是人人皆有的好奇心,在曝光他人隱私之時,虛擬網絡中的匿名快感如火山一般噴發(fā)而出。對于搜索客們而言,“人肉搜索”的過程更像是網絡游戲,而非真正的道德辯論,而對于“被人肉者”來說,所承受的卻是超出了法律懲罰的正常生活的中斷和被干擾。
    “人肉搜索”的觸角已經伸向國外。今年8月,某網友在著名的“戰(zhàn)斗在法國”論壇中發(fā)起人肉搜索帖,名為幫助某位在法留學的中國女孩認清“感情騙子”,實則為了聲討一個據說騙了很多中國女人感情的“法國知名攝影師”。這在極為重視隱私的西方國家是不可思議的行為。
          其實,從道德立場出發(fā)的人肉搜索的本性是善良的,但善良的初衷并不能為演變?yōu)榻朴凇八叫獭钡木W絡暴力進行辯護。道德缺憾與社會頑疾始終會存在,但以鞭撻非道德、揭露丑惡為己任的“人肉搜索”卻應該首先搜索自己的底線和理智。
    (選自《環(huán)球時報》)
    (1)根據原文內容,以下有關“人肉搜索”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是指某些暴民聯合起來追捕現實生活中的人,然后在網上公開這些受害者個人隱私資料的行為。
    B.是指那些追蹤網上人物的真實情況,然后用言語對其進行攻擊,并公開其私人信息的網絡行為。
    C.是指利用現代信息科技,變傳統(tǒng)的網絡信息搜索為如同聊天一樣的你問我答的人性化搜索活動。
    D.是指在網上指出一個問題,由網民解答,而非搜索引擎通過機器自動算法獲得結果的搜索機制。
    (2)本文前兩段介紹的英國《衛(wèi)報》的文章,和后三段一樣,都批評了“人肉搜索”現象,它們是否重復?請說明理由。
    (3)本文作者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分析“人肉搜索”問題,請結合文章內容,就此作具體說明。

    發(fā)布:2024/12/29 8:0:2組卷:0引用:1難度:0.5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答題。
          中國書法是歷史悠久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現代書法藝術探索的影響下,一些書法作品片面追求書法的“線條質量”,甚至無底線地戲謔漢字,造成文本不可識讀,喪失了對漢字、書法的基本尊重。一些學書者曲解“筆墨當隨時代”之內涵,拋開傳統(tǒng),求新求異,頻頻寫出“怪書”“丑書”,讓業(yè)內人士搖頭,讓書法愛好者一頭霧水。其實,“筆墨當隨時代”的本意是希望藝術家能創(chuàng)作出富有時代氣息的作品,而非背離傳統(tǒng)創(chuàng)造所謂的“新”筆墨、“新”面目。
          漢字天覆地載、嚴謹優(yōu)美的造型結構,深藏著先民的美學智慧。不夸張地講,了解中國書法中有關漢字的結構原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中國美學。不論是商周時期的金文,漢代的隸書,還是唐代的楷書,其結字原則都是拱向一個中心,書寫時嚴格遵循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筆畫順序,呈現出緊湊有序、大方得體、勻稱美觀的漢字形象。漢字結構的平中寓奇、險中求勝,漢字筆畫的勁健內斂、剛柔相濟,以及書法布局的計白當黑、虛實相生,都極大強化了漢字書寫的內在張力,影響著書法的審美取向。因此,缺乏對漢字與文本的研究,就相當于丟掉書法之根,符號化的漢字線條終究無法獲得長久的生命力。
          當下一些書法家見作品不見風格,真正能寫出自己風格的大家并不多。造成該現象的原因之一,就是當代學書者對古人書風的研習不足,從而導致創(chuàng)新不足。古人書風有千百種,學習時應抽絲剝繭,找到其中不變的精神為我所用。張芝、鄭道昭等人書風強勁陽剛,有正大氣象;歐陽詢、黃庭堅等人書風儒雅純正,耐人尋味;張旭、王鐸等人書風氣勢恢宏,豪邁不羈。近現代,沙孟海書風沉雄樸茂,蒼厚古拙,有金石之氣;趙樸初書風儒雅雋秀,蘊藉內斂,有書卷之氣……他們的書法風格各異,個性突出。風格即人。這些書法風格均在守正的基礎上實現出新,在汲取書法優(yōu)秀傳統(tǒng)精華的基礎上各有優(yōu)長,值得學書者深入研究。
          書法風格是書法的藝術語言,建立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審美標準之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審美標準無外乎真、善、美,這也是所有學書者創(chuàng)作時都應堅守的審美標準。
          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審美標準,還需進一步加深對書法審美情感的認識。書法審美情感,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感性審美情感,另一種是理性審美情感。兩種情感之間呈遞進和互相深化的關系,沒有感性審美情感階段就沒有理性審美情感階段,沒有理性審美情感階段就無法創(chuàng)作出有高度的作品。存在于認識過程中的遞進情感,一般總是由初始對書法的興趣進而步入到對書法的理性把握,這是一個對書法貫穿始終的,甚至是周而復始的認識過程。因此,再難的字體、字帖,最終臨習到手總歸不是太難,但要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則非盡畢生精力與功夫不可。
          當然,在書法創(chuàng)作實踐中,情感的表現是多樣的,也是復雜的,反映在作品中最高級的東西,即真實純凈的情感,常常是理性審美情感與感性審美情感的交輝。所以,當書法進入到創(chuàng)作實踐中時,所謂“靈感”往往是一種觸發(fā);所謂“激情”,則是一種喚起。了解這一規(guī)律,才能更好地提升書法審美認知,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守正出新。
    (摘編自劉鎖祥《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守正出新》)(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筆墨當隨時代”并非要求人們置我國書法優(yōu)秀傳統(tǒng)于不顧,而是作品要有時代感。
    B.當前一些大家雖有作品但卻無法形成自己的風格是因其沒有汲取書法優(yōu)秀傳統(tǒng)精華。
    C.漢字追求平中寓奇、險中求勝結構,造型可謂天覆地載、嚴謹優(yōu)美,凸顯審美特征。
    D.書法創(chuàng)作過程中應始終堅持真善美的原則標準,這也是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審美標準。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開篇一針見血,直指當前書法作品和學書者曲解“筆墨當隨時代”內涵。
    B.第二段從漢字結構造型的審美研究深入剖析片面追求漢字“線條質量”的嚴重危害。
    C.文中列舉不同時代書法家的風格之例,旨在論證“大家”書風凸顯個性,值得學書者研究。
    D.結尾段在對書法創(chuàng)作實踐中復雜多樣的情感分析的基礎上明確了書法創(chuàng)作應有的態(tài)度。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怪書”“丑書”不斷出現的原因是一些學書者不了解中國書法中有關漢字的結構原理。
    B.加強對漢字與文本的研究,才能牢固書法的根,才能讓符號化漢字線條獲得長久的生命力。
    C.好作品需要觸發(fā)“靈感”,需要喚起“激情”,這是所有學書者應該把握的書法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
    D.所有學書者只要能以守正為基,勇于創(chuàng)新,就能形成自己獨特風格,成為后人楷模。

    發(fā)布:2024/12/26 8:0:1組卷:10引用:3難度:0.7
小程序二維碼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