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于教,優(yōu)于學
旗下產(chǎn)品
校本題庫
菁優(yōu)備課
開放平臺
菁優(yōu)測評
菁優(yōu)公式
小優(yōu)同學
菁優(yōu)App
數(shù)字備考
充值服務
試卷征集
申請校本題庫
智能組卷
錯題庫
五大核心功能
組卷功能
資源共享
在線作業(yè)
在線測評
試卷加工
游客模式
登錄
試題
試題
試卷
課件
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高中語文
小學
數(shù)學
語文
英語
奧數(shù)
科學
道德與法治
初中
數(shù)學
物理
化學
生物
地理
語文
英語
道德與法治
歷史
科學
信息技術
高中
數(shù)學
物理
化學
生物
地理
語文
英語
政治
歷史
信息
通用
中職
數(shù)學
語文
英語
推薦
章節(jié)挑題
知識點挑題
智能挑題
收藏挑題
試卷中心
匯編專輯
細目表組卷
組卷圈
當前位置:
2021-2022學年四川省綿陽市東辰國際學校高二(上)期中語文試卷
>
試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曾說詞“能言詩之所不能言,而不能盡言詩之所能言。詩之境闊,詞之言長”。他說詞能言詩之所不能言,表達出詩所難以傳達的情緒,但有時也不能表達詩所能傳達的情意。換句話說,詩有詩的意境,詞有詞的意境,有的時候詩能表達的,不一定能在詞里表達出來,同樣的,有時在詞里所能表達的,不一定能在詩里表達出來。比較而言,是“詩之境闊,詞之言長”,詩里所寫的內容、所傳達的意境更為廣闊、更為博大,而詞所能傳達的意思是“言長”,也就是說有余味,所謂“長”者就是說有耐人尋思的余味??娿X先生在《詩詞散論?論詞》中也曾說:“詩顯而詞隱,詩直而詞婉,詩有時質言而詞更多比興?!?br />為什么詩與詞在意境和表達方面會形成這樣的差別和不同?其既有形式上的原因,也有寫作時語言、環(huán)境、背景的原因。
我們先說形式上的原因,如果以詞跟詩歌相比,特別是與五言古詩相比,二者之間便有很大的不同。像杜甫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北征》這樣的長篇五言古詩,所敘述的內容這樣博大、這樣質樸,像這種風格和意境,在詞中是沒法傳達的,因為詞在性質上本是配樂歌唱的歌辭,它有音樂曲調上的限制。
另外,在形式上的字句和音律方面,詩一般流行的是五言和七言的句式,通篇是五言或七言,字數(shù)是整齊的,押韻的形式都是隔句押韻,即第二、四、六、八句押韻,形式固定;而詞的句式則長短不整齊,每句停頓的節(jié)奏也不盡相同。就詩的停頓而言,一般來說,五言詩常是二三或是二二一的節(jié)奏,七言詩常是四三或二二三的節(jié)奏,像杜甫詩句“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墒窃谠~里,不僅詞句的字數(shù)是長短不整齊的,而且在停頓節(jié)奏方面也有很多不整齊的變化,就算是五字或七字一句的,其停頓也有時不同于五言或七言詩的停頓。即如五言的句子會有一四的停頓或三二的停頓,七言的句子會有三四的或三二二的停頓,如周邦彥詞句“嗟-情人斷絕”和“似-風散雨收”。當然,詞里面也會有與詩相同的停頓。這兩種不同的停頓方式有兩個名稱:凡最后一個停頓的音節(jié)是單數(shù)的與詩相同的,這樣的句式稱之為單式;最后一個音節(jié)的字數(shù)是雙數(shù)的,則稱為雙式。一般來說,一個詞牌里單式的句子較多,這個調子就比較輕快流利,而雙式句子較多,這個調子則比較曲折、委婉、含蓄。
有的人要說,不是詞里才有不整齊的句子,詩里面也有雜言的形式,也是不整齊的句式。即如漢樂府詩:“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同詞一樣是長短不等的句式。有人還說,漢樂府和詞一樣都是可以配樂歌唱的詩歌,兩者相似,其間有沒有什么密切的關系呢?
我以為,樂府詩是先有歌詞后配樂曲的,而詞則是先有曲調而后按照曲調填寫歌詞的;樂府的長短句是完全自由的,而詞則是完全不自由的。二者雖外表形式很相似,但完全自由寫作的樂府詩和按曲填寫的歌詞是有很大區(qū)別的,而且所配的音樂也是不同的。
(選自葉嘉瑩《唐宋名家詞賞析》,有刪改)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B
B
A.一般情況下,詩能表達的,不一定能在詞里表達出來;詞能表達的,也不一定能在詩里表達出來。
B.詩的內容、意境更為廣闊、博大,而詞所能傳達的則有余味,正所謂“詩之境闊,詞之言長”。
C.詩與詞在意境和表達方面會形成巨大差別,除了寫作時的各種原因,主要還是二者形式不同所致。
D.杜甫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北征》的內容之所以博大、質樸,是因為它們沒有音樂曲調上的限制。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D
D
A.文章先提出基本觀點,接著著重從形式的角度進行了論證,最后就樂府詩與詞的異同作了辨析。
B.文中引用繆鉞先生《詩詞散論?論詞》中的話,旨在證明王國維“詩之境闊,詞之言長”一說的正確性。
C.文中論述詩與詞的形式差別時,主要側重于有無音樂曲調的限制以及句式、押韻、停頓等的不同。
D.在論述詩與詞在字句、音律上的差別以及樂府詩與詞的不同時,文中采用的都是引證法。
(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C
C
A.詩的句式都是整齊的,隔句押韻,停頓上有固定的節(jié)奏;而詞的句式長短不齊,每句停頓的節(jié)奏不盡相同,較之于詩更富于變化。
B.詩與詞的停頓是不一樣的,如杜甫的《春望》和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的五字句,前者是二三的節(jié)奏,后者則是三二的節(jié)奏。
C.一首詞,其中可以融合單式和雙式的句法變化,而一首詩,卻往往只有二三、二二一或四三、二二三等的單式停頓,變化少。
D.樂府的長短句是完全自由的,而詞是完全不自由的,因為前者是先有歌詞后配樂曲,而后者是先有曲調后按曲調填寫歌詞。
【考點】
論文
;
分析概括作者觀點態(tài)度
;
篩選信息,歸納要點
;
分析論點、論據(jù)、論證方法
.
【答案】
B;D;C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當前模式為游客模式,
立即登錄
查看試卷全部內容及下載
發(fā)布:2024/4/20 14:35:0
組卷:7
引用:13
難度:0.7
相似題
1.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中華是禮儀之邦,禮是中國文化之心。流傳至今的儒家“十三經(jīng)”中有三部禮學經(jīng)典,習稱“三禮”,一部是《儀禮》,記述周代冠、婚、喪、祭諸禮的儀式;另一部是《周禮》,記載理想國的官制體系;還有一部就是《禮記》,是孔門七十子后學闡發(fā)禮義的文集,凡四十九篇,雖以思想雋永、說理宏通見長,但亦不乏細節(jié)描述?!抖Y記》全書主要有語錄、條記、議論等形式,內容貼近生活,文字相對淺近。
今人讀《禮記》,至少可以收獲禮儀規(guī)范。禮在社會生活層面屬于行為規(guī)范,因而具有鮮明的可操作性的特點?!抖Y記》記載了許多言談舉止方面的細節(jié),盡管時代不同了,但其中不少內容依然可以繼承。例如《禮記》提到禮儀場合中的儀容儀態(tài)時說,“足容重”,步履要穩(wěn)重;“手容恭”,拱手要高而端正;“目容端”,目光不可睇視;“口容止”,嘴形靜止不妄動;“聲容靜”,不咳嗽、打噴嚏,噦咳;“頭容直”,頭部正直,不左右傾斜;“氣容肅”,不喘大氣;“色容莊”,神色莊重?!抖Y記》還提及各種禮儀禁忌,如”毋嗷應”,不要用號呼之聲回應對方的呼喚;“毋怠荒”,體態(tài)要整肅,不可懈怠;“坐毋箕”,坐著,不可將雙腿向兩側張開;“暑毋褰裳”,即使是暑天,也不要將裳的下擺向上撩起。這些都是文明時代民眾必備的知識。
如何得體地訪客、與尊長相處,也是《禮記》多次談到的內容?!抖Y記》說:“將上堂,聲必揚。戶外有二屨,言聞則入,言不聞則不入?!卑菰L他人,即將上堂時,要抬高說話聲,旨在使室內的主人知道客人已到,而有所準備。如果房門口有兩雙鞋,房內的說話聲清晰可聞,就可以進去;如果說話聲聽不到,說明他們的談論比較私密,此時不可貿然進入?!抖Y記》還說“毋側聽”,就是不要耳朵貼墻偷聽別人談話,這樣做很不道德,可見古人把尊重他人隱私作為做人的原則。
《禮記》還屢屢談及在尊長身旁陪坐時的注意事項,如:“長者不及,毋傀言”,長者還沒有談及的話題,不要插嘴;“正爾容,聽必恭”,聽長者說話,要端正容貌,虛心恭聽;“毋剿說,毋雷同”,自己發(fā)言時,要表達主見,不要總是襲用別人的說法,處處與人雷同?!抖Y記》還說,在先生身旁陪坐,“先生問焉,終則對”,先生有所詢問,要等先生說完后再回話,搶答是失禮的行為。“請業(yè)則起,請益則起”,向先生請教學業(yè),或者沒聽懂,希望先生再說一遍(請益),都要起身,不能坐著,以示尊師重道。
《禮記》中有許多格言,立意深刻,堪稱人生準則,是引領人們修身進德、勉為君子的指南,而又朗朗上口,讀之令人眼睛一亮,足以銘之左右,終身拳拳服膺。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禮”是內涵最大的概念,相當于西方人所說的“文化”,體系相當龐大,許多人對此不能理解,如果你讀過《禮記》,就不會再有疑慮。若逐篇細讀,如在綱,有條不紊,有助于從源頭上把握中國文化體系。
(1)下列關于《禮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禮記》是流傳至今的儒家“十三經(jīng)”中的三部禮學經(jīng)典之一,另外兩部,分別是《儀禮》和《周禮》。
B.《禮記》是一部闡發(fā)禮義的文集,總共有四十九篇,并非一人創(chuàng)作,而是孔門七十子后學的集體創(chuàng)作。
C.《禮記》一書思想內容雋永,說理宏通但不都是抽象枯燥空洞的議論,其中亦不乏具體的細節(jié)描述。
D.《禮記》全書都采用分條記述的語錄體形式,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內容貼近生活,語言相對淺近。
(2)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禮記》對人們的手、足、目、口、頭、聲等各方面的儀容儀態(tài)都有詳細而嚴格的要求,要求人們在禮儀場合要做到言行舉止端莊文明。
B.按《禮記》的要求,拜訪客人要有禮貌,不能貿然進屋,不能偷聽別人的談話,要尊重他人的隱私,這些做人的原則在當今仍有指導意義。
C.《禮記》鼓勵人們發(fā)言要有主見,“毋剿說,毋雷同”,意即不要襲用別人的說法,觀點不能與人雷同,提倡獨立思考,發(fā)揚創(chuàng)新精神。
D.《禮記》要求對尊長要謙恭尊重,聽師長講話要有耐心,不要隨意插話,而且還要神態(tài)恭敬,請教尊長問題要起身,以示尊師重道。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雖然時代不同了,我們讀《禮記》仍可學到一些社會生活中基本的行為規(guī)范,這些行為規(guī)范具有鮮明的可操作性。
B.讀《禮記》我們可學到許多為人處世之道,以及待人接物應注意的事項,例如怎樣在尊長旁陪坐,如何得體訪客等。
C.讀《禮記》可以學到許多讓人受益終生的格言,這些格言立意深刻,引領人們修身進德,勉為君子,堪稱人生準則。
D.讀過《禮記》,就會發(fā)現(xiàn)“禮”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是一個內涵最大的概念,就能夠從源頭上把握龐大的中國文化體系。
發(fā)布:2024/11/17 15:30:2
組卷:7
引用:6
難度:0.6
解析
2.
閱讀短文,完成問題。
??《論語》內容廣泛,涉及當時社會的政治、道德、教育、文化等各個方面??鬃拥奈膶W思想與藝術精神,也都可以在《論語》中找到最直接、最顯明的論說。
??孔子把學習“詩”“樂”放到一個非常重要、非常突出的地位,認為“不能詩,于禮謬;不能樂,于禮素”,“不學詩,無以言”。他把“文”列為“四教”之首位:“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薄M管這里的“文”多指“文獻”,不完全指文學,但文學、文字、文章、文化的意義也是不能排除的。
??孔子把“詩”和“禮”并列,“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從道德修養(yǎng)、言辭應對等多方面說明學習文藝的重要意義。他強調文藝的社會作用,“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對文學的美感作用、認識作用和教育作用做了全面論述??鬃又鲝垺爸泻汀敝?,“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表現(xiàn)歡樂和悲哀的感情應該適度,不能過分;反過來,認為無度的鄭聲“淫”是應該摒棄的,主張“放鄭聲”,這是孔子思想中庸之道在文藝思想上的反映。他還提出“思無邪”,確立了儒家評詩的標準;倡導“中和”之美,建立儒家“溫柔敦厚”的詩教;提出“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文質統(tǒng)一的觀點,這些,都是開創(chuàng)性的。
??孔子文學觀既尚文,又尚用,“惟其尚文,所以不同于墨家;惟其尚用,所以又不同于道家”(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在春秋紛亂的大時代,孔子既然也希望自己的學說能被國君采納,“尚用”就是很自然的。
??孔子文學觀和他的總體思想一致,都是以仁愛為核心?!叭省笔欠系燃壷贫龋ǘY制)的言行規(guī)范(克己復禮為仁),又是維護家長制的精神支柱(“孝悌”為“仁”之本),從品德素養(yǎng)的角度說,“仁”又是恭、寬、信敏、惠這些品德的總稱。盡管如此,對人的普遍的關懷,仍然是“仁”的思想中重要的內容。這種關懷和主張,與孔子的時代并不協(xié)調,但卻超越了他的時代。
??孔子的文學觀與他的教育觀、社會觀和道德觀緊密相聯(lián)??鬃釉谌蕫鄣幕A上,主張“博學于文,約之以禮”。行為與言談,作文與學詩,都要守禮。“克已復禮為仁。一日克已復禮,天下歸仁焉。”“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在美的內容與形式方面,孔子強調美與善的結合,“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孔子也強調中和之美、中庸之道,“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就是既不是不及,也不是過,而是恰到好處,是中正、平和。表現(xiàn)在文學藝術上,就是一種中庸之關、中和之關,當然乜是一種克制之美。孔子在這里,實際上講出了一個文學藝術的真諦,那就是凡是真正約文學藝術,都是一種“受限制”的工作,一種克制的創(chuàng)造。這里面,還強調什么呢?就是與社會規(guī)律的協(xié)調,與自然規(guī)律的協(xié)調,與人自身的情感、道德的協(xié)調。表現(xiàn)在人際關系上,就是首先己方要克制,要理性,不要走極端。
??孔子文學觀中的仁、禮、中庸、和、美善統(tǒng)一等思想核心,事實上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心理約基本要素,惠及后世,也會對當今世界文明有所貢獻。
(摘編自祝曉風《<論語>中的人文思想與文明精神》)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孔子非常重視“詩”,認為“詩”與“樂”“禮”并列,并將文學列為“文行忠信”四教之首。
B.孔子確立了儒家“思無邪”的評詩標準和“溫柔敦厚”的詩教,提出了文質統(tǒng)一的觀點。
C.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愛”,“仁”既是符合禮制的言行規(guī)范,又是維護家長制的精神支柱。
D.孔子的文學觀關聯(lián)著他的教育觀、社會觀和道德觀,包含中華民族文化心理的基本要素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以孔子論“鄭聲”,來論述文學的美感、認識和教育這三方面作用要保持平衡,不可偏廢。
B.文章以郭紹虞的評價說明了儒家與墨家、道家的不同,指出了孔子文學觀尚文又尚用的特點。
C.文章論及孔子強調美與善的結合,以此闡明文學藝術的真諦:真正的文學藝術都是一種克制的創(chuàng)造。
D.文中在論述時多引用《論語》,是為了說明孔子的文學思想與《論語》有直接的關系。
(3)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研究《論語》可以了解當時社會的政治、道德、教育、文化等方面內容,也可以了解孔子的文學思想與藝術精神。
B.孔子指出了學習文藝的重要意義,強調文藝的社會作用,對文學的美感作用、認識作用和教育作用做了全面論述。
C.孔子“仁”的思想包含多種品德,但核心是“克己復禮”,這種關懷和主張,與孔子的時代并不協(xié)調,超越了他的時代。
D.將孔子的“中庸”運用在國際關系中,有助于各國相互克制,保持理性,協(xié)調各方利益,在合作中實現(xiàn)共贏。
發(fā)布:2024/11/18 10:30:2
組卷:5
引用:4
難度:0.5
解析
3.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我決不敢反對文字下鄉(xiāng)的運動,可是如果說不識字就是愚,我心里總難甘服?!坝蕖比绻侵橇Φ牟蛔慊蛉毕荩R字不識字并非愚不愚的標準。智力是學習的能力。如果一個人沒有機會學習,不論他有沒有學習的能力還是學不到什么的。
鄉(xiāng)土社會的一個特點就是這種社會的人是在熟人里長大的。用另一句話來說,他們生活上互相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見面的。在社會學上我們稱之“面對面的社群”。歸有光的《項脊軒志》里說,他日常接觸的老是那些人,所以日子久了可以用腳聲來辨別來者是誰。在“面對面的社群”里甚至可以不必見面而知道對方是誰。我們自己雖說是已經(jīng)多少在現(xiàn)代都市里住過一時了,但是一不留心,鄉(xiāng)土社會里所養(yǎng)成的習慣還是支配著我們。你不妨試一試,如果有人在你門上敲著要進來,你問“誰呀!”門外的人十之八九回答你一個大聲的“我”。這是說,你得用聲氣辨人。在“面對面的社群”里二起生活的人是不必通名報姓的。很少太太會在門外用姓名來回答丈夫的發(fā)問。
“貴姓大名”是因為我們不熟悉而用的。熟悉的人大可不必如此,足聲、聲氣、甚至氣味,都可以是足夠的“報名”。我們社交上姓名的不常上口也就表示了我們原本是在熟人中生活的,是個鄉(xiāng)土社會。于是在熟人中,我們話也少了,我們“眉目傳情”,我們拋開了比較間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會意了。所以在鄉(xiāng)土社會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連語言都并不是傳達情意的唯一象征體系。
文字發(fā)生之初是“結繩記事”,需要結繩來記事是因為在空間和時間中人和人的接觸發(fā)生了阻礙,我們不能當面講話,才需要找一些東西來代話。在廣西的瑤山里,部落有急,就派人送一枚銅錢到別的部落里去,對方接到了這記號,立刻派人來救。這是“文字”,一種雙方約好代表一種意義的記號。如果是面對面可以直接說話時,這種被預先約好的意義所拘束的記號,不但多余,而且有時會詞不達意引起誤會的。在十多年前,青年們談戀愛,受著直接社交的限制,通行著寫情書,很多悲劇是因情書的誤會而發(fā)生的。有這種經(jīng)驗的人必能痛悉文字的限制。
文字所能傳的情、達的意是不完全的。這不完全是出于“間接接觸”的原因。我們所要傳達的情意是和當時當?shù)氐耐饩窒嗯浜系摹D阌梦淖职旬敃r當?shù)氐那橐庥浟讼聛?,如果在異時異地的圜局中去看,所會引起的反應很難盡合于當時當?shù)氐泥骶种锌赡芤鸬姆磻?。文字作為傳情達意的工具常有這個無可補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時,我們要講究文法,講究藝術。文法和藝術就在減少文字的“走樣”。
在說話時,我們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說話時沒有文法,而是因為我們有著很多輔助表情來補充傳達情意的作用。我們可以用手指指著自己而在話里吃去一個我字。在寫作時卻不能如此。于是我們得盡量依著文法去寫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詞難免引起人家的誤會,所以不好。說話時我們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顯得迂闊,而且可笑。這是從書本上學外國語的人常會感到的痛苦。
文字是間接的說話,而且是個不太完善的工具。當我們有了電話、廣播的時候,書信文告的地位已經(jīng)大受影響。等到傳真的技術發(fā)達之后,是否還用得到文字,是很成問題的。
這樣說來,在鄉(xiāng)土社會里不用文字絕不能說是“愚”的表現(xiàn)了。
(摘編自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文字下鄉(xiāng)》)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人們受到了時間和空間的阻隔,不能面對面交流,于是產(chǎn)生了傳遞信息的文字。
B.面對面的交流比起文字交流有太多的優(yōu)勢,因此,鄉(xiāng)土社會其實是不需要文字的。
C.廣西的瑤山里用以傳遞信息的“銅錢”其實就是中國最早的文字,代表了中國的文字文明。
D.電話使人與人沒有了距離,因此,打電話也可以像面對面交流一樣不在意文法。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論述了在鄉(xiāng)土社會里不用文字絕不能說是“愚”,而是沒有學習文字的機會和需要。
B.文章通篇都在論述說話與文字的優(yōu)劣,所以對比論證是本篇文章最突出的論證方法。
C.文章在論述時,舉一些經(jīng)常見到的習以為常的例子,更能引起讀者的認同。
D.本文首尾照應,論證結構清晰完整,議論語言平易淺顯,絲毫沒有學術文章的艱澀難懂。
(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歸有光的《項脊軒志》里說可以用腳聲來辨別來者是誰,這從側面說明歸有光是生活在農村的。
B.在“面對面的社群”里不僅不需要見面就知道對方是誰,甚至不需要語言就知道對方意圖。
C.最初的“文字”就是一種雙方約好的代表一種意義的記號,但這種記號在交流使用中存在一定缺陷。
D.文字的傳情達意既受“間接接觸”的限制,也受具體的時間、地點、環(huán)境等諸多因素的限制。
發(fā)布:2024/11/18 1:30:2
組卷:19
引用:2
難度:0.6
解析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
商務合作
服務條款
走進菁優(yōu)
幫助中心
兼職招聘
意見反饋
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粵ICP備10006842號
公網(wǎng)安備44030502001846號
?2010-2024 jyeoo.com 版權所有
深圳市市場監(jiān)管
主體身份認證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4.8.2 |
隱私協(xié)議
第三方SDK
用戶服務條款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jīng)營許可證
出版物經(jīng)營許可證
網(wǎng)站地圖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