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學者師達而有材,吾未知其不為圣人。圣人之所在,則天下理焉。在右則右重,在左則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師者也。尊師則不論其貴賤貧富矣。若此則名號顯矣,德行彰矣。
故師之教也,不爭輕重尊卑貧富,而爭于道。其人茍可,其事無不可。所求盡得,所欲盡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學。不疾學而能為魁士名人者,未之嘗有也。
疾學在于尊師,師尊則言信矣,道論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師者不化;自卑者不聽,卑師者不聽。師操不化不聽之術,而以強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遠乎?學者處不化不聽之勢,而以自行,欲名之顯、身之安也,是懷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惡濡也。
凡說者,兌①之也,非說之也。今世之說者,多弗能兌,而反說之。夫弗能兌而反說,是拯溺而硾②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飲之以堇③也,使世益亂、不肖主重惑者,從此生矣。故為師之務,在于勝理,在于行義。理勝義立則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驕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慚。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遺理釋義,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難乎?故師必勝理行義然后尊。
(選自《呂氏春秋?孟夏紀第四》)
【注】①兌:通“悅”。②硾(zhuì):系上重物使下沉。③堇(jǐn):野葛,可做毒藥。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B
B
A.圣人之所在,則天下理焉 |
理:治理 |
B.圣人生于疾學 |
疾:敏捷 |
C.師尊則言信矣,道論矣 |
信:(被人)相信 |
D.遺理釋義,以要不可必 |
要:同“邀”,求,取 |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
D
D
A.
其人茍可/
其皆出于此乎
B.是拯溺而硾之
以石也/作《師說》
以貽之
C.故師
之教也/句讀
之不知
D.
所求盡得/不如須臾之
所學也
(3)下列句子從反面說明重學的一項是
B
B
A.尊師則不論其貴賤貧富矣
B.不疾學而能為魁士名人者,未之嘗有也
C.故往教者不化,召師者不化;自卑者不聽,卑師者不聽
D.凡遇合也,合不可必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C
C
A.作者認為從師學習的人,如果他的老師通達而他自己又有才能,這樣的人一般會成為圣人。
B.古代的圣王沒有不尊重老師的,做到尊師就不會去計較老師是否富貴榮耀了。像這樣做了,那么這個學生的名號就響亮了,德行就彰顯于天下了。
C.文章用“拯溺而硾之以石”的比喻,是為了證明“使世益亂、不肖主重惑者,從此生矣”。
D.作者認為老師要讓自己尊貴起來,一定要明辨事理,推行道義。
(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不疾學而能為魁士名人者,未之嘗有也。
譯文:
不努力學習卻能成為賢士名人的,還未曾有過這樣的.
不努力學習卻能成為賢士名人的,還未曾有過這樣的.
②欲名之顯、身之安也,是懷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惡濡也。
譯文:
想使自己名聲顯赫、自身平 安,這就如同懷揣腐臭的東西卻希望芳香,進入水中卻厭惡沾濕一樣.
想使自己名聲顯赫、自身平 安,這就如同懷揣腐臭的東西卻希望芳香,進入水中卻厭惡沾濕一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