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文段,完成各題。
文段一
(齊宣王)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
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钦\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遣粸橐?,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權(quán),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
“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gòu)怨于諸侯,然后快于心與?”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
王笑而不言。
曰:“為肥甘不足于口與?輕暖不足于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于目與?聲音不足聽于耳與?便嬖不足使令于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
曰:“否,吾不為是也?!?br /> 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
曰:“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qū)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chǎn),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r />文段二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fàn)T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惫珡闹^o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痹S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鼻夭f,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币嗳ブ?。
文段三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曰:“毋從俱死也?!睆埩荚唬骸俺紴轫n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張良曰:“誰為大王為此計者?”曰:“鯫生說我曰:‘距關(guān),毋內(nèi)諸侯,秦地可盡王也?!事犞??!绷荚唬骸傲洗笸跏孔渥阋援?dāng)項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張良曰:“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迸婀唬骸熬才c項伯有故?”張良曰:“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迸婀唬骸笆肱c君少長?”良曰:“長于臣?!迸婀唬骸熬秊槲液羧耄岬眯质轮?。”張良出,要項伯。項伯即入見沛公。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曰:“吾入關(guān),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表棽S諾,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迸婀唬骸爸Z?!庇谑琼棽畯?fù)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關(guān)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表椡踉S諾。
(1)對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BB
A.挾太山以超北海 | 超:跳過 |
B.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 刑:施加刑罰 |
C.欲辟土地,朝秦楚 | 朝:使……朝拜,名詞用作使動詞 |
D.蒞中國而撫四夷也 | 蒞:臨,這里指統(tǒng)治 |
B
B
A.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B.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3)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含義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C
C
①晉軍函陵
②敢以煩執(zhí)事
③以亂易整
④且君嘗為晉君賜矣
A.①軍隊②對對方的敬稱③取代④替
B.①駐軍②執(zhí)掌事務(wù)③交換④被
C.①駐軍②對對方的敬稱③取代④給予
D.①軍隊②管理事務(wù)③交換④是
(4)下列加點詞語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D
D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C.行李之往來
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5)《鴻門宴》中劉邦這一人物形象,有人認為他是英雄,有人認為他是無賴。你認同哪個觀點?請結(jié)合節(jié)選部分的具體內(nèi)容談?wù)勀愕恼J識,并加以分析。
【答案】B;B;C;D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quán)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書面同意,不得復(fù)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5/27 14:0:0組卷:7引用:1難度:0.6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魏中山王英等眾數(shù)十萬攻鐘離。上命豫州刺史韋睿將兵救鐘離,受曹景宗節(jié)度。睿自合肥取直道,由陰陵大澤行,值澗谷,輒飛橋以濟師,旬日至邵陽。上豫敕曹景宗曰:“韋睿,卿之鄉(xiāng)望,宜善敬之!”景宗見睿,禮甚謹,上聞之曰:“二將和,師必濟矣?!?br /> 景宗與睿進頓邵陽洲,睿于景宗營前二十里夜掘長塹,去魏城百余步,比曉而營立。魏中山王英大驚,以杖擊地曰:“是何神也!”景宗慮城中危懼,募軍士潛行水底,赍敕入城,城中始知有外援,勇氣百倍。
明旦,英自率眾來戰(zhàn),睿乘素木輿,執(zhí)白角如意以麾軍,一日數(shù)合,英乃退。魏師復(fù)夜來攻城飛矢雨集睿子黯請下城以避箭睿不許軍中驚睿于城上厲擊呵之乃定。上命景宗與睿各攻一橋,睿攻其南,景宗攻其北。三月,淮水暴漲,睿使斗艦競發(fā),別以小船載草,灌之以膏,從而焚其橋,軍人奮勇,呼聲動天地,無不一當(dāng)百,諸壘相次土崩,魏軍大潰。景宗與群帥爭先告捷,睿獨居后,世尤以此賢之。
(節(jié)選自司馬光《資治通鑒?梁紀二》) 附王夫之《讀通鑒論?卷十七》(節(jié)選):曹景宗,驍將也;韋睿執(zhí)白角如意、乘板輿以麾軍。夫二將之不相若,固宜其相輕矣。武帝豫敕景宗,得將將之術(shù)矣。敕睿以容景宗易,敕景宗以下睿難。然而非然也,睿能知景宗之鷙,而景宗不能知睿之弘,景宗之氣斂,而何患睿之不善處景宗邪?且其詔之曰“韋睿,卿之鄉(xiāng)望”,動之以情,折之以禮,而未嘗有所抑揚焉。如其不然,睿愈下而景宗愈亢,睿抑豈能終為人屈乎?鐘離之勝,功侔淝水,豈徒二將之能哉。
附蔡東藩《南北史演義》(節(jié)選):及鐘離一役,又未嘗專任韋睿,而獨任曹景宗,令睿歸景宗節(jié)制。幸睿素負重名,為景宗所敬禮,始得和衷共濟,大破魏軍。否則,景宗嘗違詔進軍矣,雖有密敕,令彼敬睿,亦烏足恃!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魏師復(fù)夜來/攻城飛矢雨集/睿子黯請下城以避箭/睿不許/軍中驚睿于城/上厲擊呵之/乃定/
B.魏師復(fù)夜來/攻城飛矢雨集/睿子黯請下城以避箭/睿不許軍中/驚睿于城上/厲擊呵之/乃定/
C.魏師復(fù)夜來攻城/飛矢雨集/睿子黯請下城以避箭/睿不許軍中/驚睿于城/上厲擊/呵之乃定/
D.魏師復(fù)夜來攻城/飛矢雨集/睿子黯請下城以避箭/睿不許/軍中驚/睿于城上厲擊呵之/乃定/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節(jié)度,文中是一個官名,指地方軍政長官。古代受此職之時,朝廷賜以旌節(jié),故有此稱。
B.敕,皇帝的詔令,與《賣炭翁》中“手把文書口稱敕”的“敕”意義相同。
C.如意,象征祥瑞的器物,用金、玉、竹等制作,頭靈芝形或云形,柄微曲。
D.壘,古代指防護軍營的墻壁或建筑物,與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故壘西邊”的“壘”意義相同。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因皇帝說到韋睿是曹景宗的同鄉(xiāng)望族,所以曹景宗在禮節(jié)上待韋睿很恭謹。
B.曹景宗命人將圣旨送入鐘離城中,城中人得知有援兵到達,因而勇氣倍增。
C.韋睿趁淮水暴漲,派戰(zhàn)船出擊,縱火燒橋,軍隊奮勇爭先,魏軍因而大敗。
D.北魏軍隊潰敗后,曹景宗等人爭搶功勞,韋睿功成身退,世人因此稱贊他。
(4)把文中(含附加材料)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睿于景宗營前二十里夜掘長塹,去魏城百余步,比曉而營立。
②如其不然,睿愈下而景宗愈亢,睿抑豈能終為人屈乎?
(5)兩段附加材料均對《資治通鑒》記載的鐘離之戰(zhàn)進行了評價,王夫之與蔡東藩的觀點是否一致?為什么?請結(jié)合文字材料,簡要談?wù)勀愕目捶ā?/h2>發(fā)布:2024/12/31 23:0:1組卷:12引用:3難度:0.6 -
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君子曰:學(xué)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fù)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xué)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fēng)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wù)哒谩?bdo class="mathjye-underline">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君子之學(xué)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xué)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xué)者為己,今之學(xué)者為人。君子之學(xué)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xué)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節(jié)選自《荀子?勸學(xué)》)(1)下列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君子之學(xué)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B.君子之學(xué)也/人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C.君子之學(xué)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D.君子之學(xué)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2)下列文化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荀子》,荀況及弟子著,既是先秦重要的哲學(xué)著作,也是重要的散文集。
B.“君子”,古代統(tǒng)治者和一般貴族男子的通稱。文中指有學(xué)問、有修養(yǎng)的人。
C.“跬步”,古代跨出一腳為“步”,跨兩腳為“跬”。這里指比較小的距離。
D.“騏驥”是千里馬的別稱,如《楚辭?離騷》:“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br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首先提出全文的觀點;然后運用形象的比喻論證了學(xué)習(xí)的意義。
B.文章運用對比論證和比喻論證的方法,論證了學(xué)習(xí)的重要作用。
C.從“積土成山”到“用心躁也”,分三個層次論述了學(xué)習(xí)的方法和態(tài)度。
D.荀子認為,人的先天條件是“學(xué)”的決定性因素,但也同樣需要后天的努力。
(4)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②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5)文中荀子主張“學(xué)不可以已”,這個“學(xué)”當(dāng)然指“學(xué)習(xí)”,但是他到底在“勸”人們學(xué)習(xí)什么呢?發(fā)布:2024/12/9 5:0:1組卷:150引用:11難度:0.6 -
3.閱讀文言短文《濟陰賈人》,完成后面練習(xí)。
濟陰之賈人,渡河而亡其舟,棲于浮苴之上,號焉。有漁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賈人急號曰:“我濟陰之巨室也,能救我,予爾百金!”漁者載而升諸陸,則予十金。漁者曰:“向許百金,而今予十金,無乃不可乎!”賈人勃然作色曰:“若,漁者也,一日能獲幾何?而驟得十金,猶為不足乎?”漁者黯然而退。他日,賈人浮呂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漁者在焉。人曰:“盍救諸?”漁者曰:“是許金不酬也?!绷⒍^之,遂沒。
(1)對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A.向許百金,而今予十金。(表示并列關(guān)系的連詞)
B.猶為不足乎?(表示疑問的語氣助詞)
C.漁者黯然而退。(形容詞詞尾,表示“……的樣子”)
D.舟薄于石又覆。(介詞,在)
(2)解釋下面加點詞。
①濟陰之賈人
②向許百金
③舟薄于石又覆
④盍救諸
(3)對下列各句的翻譯錯誤的一項是
A.有漁者以舟往救之。譯:有個打魚人劃著船前去救他。
B.我濟陰之巨室也。譯:我是濟陰的富豪。
C.漁者載而升諸陸。譯:打魚人托著他并把他送到岸上。
D.立而觀之,遂沒。譯:打魚人站在岸上看著商人,商人就淹死了。
(4)根據(jù)這則小故事,以其中某一人物為對象,寫一句評論的話,要求句中能運用成語或格言警句。
富人:
漁者:
旁人:發(fā)布:2024/12/13 4:0:1組卷:7引用:2難度:0.5
相關(guān)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