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小鐘在回家的路上撿到一部手機,當失主小黃找到他要求歸還時,小鐘以種種理由拒絕歸還。小黃只好向人民法院起訴小鐘,法院判決小鐘限期歸還手機。
材料二 中學生小亮為了試試消防隊的出警效率,打電話報警謊稱自己家著火了。不一會,消防車就趕到他家。
材料三 17歲的中學生趙某多次持刀搶奪小學生財物,獲得贓款1500元。人民法院認定趙某犯了搶劫罪罪,依據(jù)刑法判其有期徒刑。
(1)上述三則材料人物分別觸犯哪類違法行為?
(2)材料三中人物的行為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3)趙某依據(jù)刑法判處其有期徒刑,這部法律的作用是什么?
(4)綜合上述三則材料,你有什么啟示?
【答案】(1)材料一:民事違法行為;材料二:行政違法行為;材料三:刑事違法行為或犯罪。
(2)嚴重社會危害性、刑事違法性、應受刑罰處罰性。
(3)刑法是懲治犯罪、保護國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利武器。
(4)生活在法治社會,我們應增強法治觀念,依法自律,做一個自覺守法的人;我們要從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習氣,自覺遵紀守法,防患于未然。
(2)嚴重社會危害性、刑事違法性、應受刑罰處罰性。
(3)刑法是懲治犯罪、保護國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利武器。
(4)生活在法治社會,我們應增強法治觀念,依法自律,做一個自覺守法的人;我們要從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習氣,自覺遵紀守法,防患于未然。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quán)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6/27 10:35:59組卷:39引用:4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