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學生過重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長相應精力負擔1年內有效減輕、3年內成效顯著,人民群眾教育滿意度明顯提升。”中辦、國辦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并發(fā)出通知,要求各地區(qū)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教育是民生之基,社會各方密切關注。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對打著教育旗號侵害群眾利益的行為,要緊盯不放,堅決改到位、改徹底?!薄兑庖姟返挠“l(fā)實施,正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增強人民福祉、回應百姓教育關切的生動體現。同時傳遞了黨中央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zhàn)略高度,堅決防止侵害群眾利益行為,構建教育良好生態(tài)的堅強決心,是從國之大計、黨之大計角度作出的重大安排。
“雙減”工作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涉及眾多利益群體。家長和社會均是做好“雙減”工作的重要責任主體,密切家校聯系、營造良好的社會育人氛圍,統(tǒng)籌學校、社會、家庭力量,真正形成相互理解、支持的三位一體育人格局,才能確保治理效果的最大化。
(摘編自方塘《“雙減”助力教育良好生態(tài)》)      材料二:2021年7月力度空前的“雙減”政策在全國近21萬所義務教育學校落地以來,從家庭作業(yè)到校外培訓,從課堂教學到課后服務,“雙減”給孩子們帶來了哪些變化?
      重復性的作業(yè)少了,周末和假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班停了,疲憊的感覺緩解了……“雙減”政策落地后,一些家庭的氛圍輕松了不少。
      作業(yè)少了,質量卻不能降;時間短了,效果卻不能減?!皬哪撤N程度上來說,‘雙減’政策對學校和教師的要求更高了,我們要更科學地設計作業(yè)形式和內容?!苯魇∧喜械谌袑W副主任姜穎說。
      從新學期開始,課后服務在全國義務教育學校進一步推進,解決家長的“三點半”難題?!半p減”能“減”下去,關鍵是課堂教學質量能“增”上來。
“‘雙減’政策落地以來,社會已初步形成了共識,都已經看到了改變。”安徽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處長邵曙光說,扭轉長期形成的觀念絕非一朝一夕,但是只要將“雙減”政策持續(xù)落實下去,就會看到好的效果。
(摘編自胡浩等《“雙減”百日帶來哪些變化?》)      材料三:“雙減”政策出臺后,不少家長開始更加焦慮地自行“補位”:花更多的錢選聘高端私教給孩子在家補課……這些補位的誤區(qū),深刻反映出焦慮已經成為家長的慣性。只有打破這種慣性,家庭教育才能正確補位,才能實現“雙減”的根本目標。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傳統(tǒng)心理被加倍激化,加上教育被逐利的資本裹挾,使得“考高分——讀好學校——上好大學——找好工作”,成為一些家庭的終極目標。這個目標中,只有物化的、可視的結果,沒有關注人的情感、精神與生命本真。
      新時代背景下,家長需確立正確的家庭教育目的觀,并重新審視家庭中的親子關系與父母角色定位。
      關注價值塑造,把“做有用的人”作為目標,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擔當和奉獻精神;關注身心素質,把“做身心健康的人”作為目標,培養(yǎng)孩子的運動習慣和達觀心態(tài);關注生活質量,把“做有趣的人”作為目標,培養(yǎng)孩子的人生愛好和審美意趣。
      另外,家長可重新審視自己作為父母的角色定位,轉變“指揮者”“督導者”“審判者”的角色,做好孩子的守護者、支持者、陪伴者,營造民主平等、快樂幸福的家庭氛圍。
(摘編自劉小紅《“雙減”落地后家庭教育須正確補位》)(1)下列對“雙減”政策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B
B

A.國家的“雙減”政策落地之后,家庭作業(yè)和校外培訓將會減少,這有利于營造輕松的家庭氛圍。
B.只要打破了家長獨有教育的焦慮這種慣性,就能使家長正確“補位”,實現“雙減”的根本目標。
C.國家推行的“雙減”工作涉及眾多的利益群體,家長和社會都是重要責任主體,可以說是
一項系統(tǒng)的工程。
D.希望孩子“考高分……找好工作”成為一些家長的終極目標,與不關心孩子的情感、精神與生命本真密切相關。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C
C

A.課后服務解決了家長的“三點半”難題,與此同時也助力了“雙減”的政策。
B.新時期,家長要將培養(yǎng)孩子做有用的人、做身心健康的人、做有趣的人作為目標。
C.“雙減”政策落地以來我們已經看到了積極的改變,扭轉長期形成的觀念指日可待。
D.“雙減”政策是從國之大計、黨之大計角度作出的重大安排,關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3)“雙減”政策需要良好的社會育人氛圍,其實也在一定程度上向教師和家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應如何更好地應對?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

【答案】B;C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7/17 8:0:9組卷:4引用:3難度:0.5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鉆車底排查汽車故障、拆裝發(fā)動機、四輪定位……這些在汽車維修店常見的操作,大多由男師傅“包攬”。而在深圳市第二職業(yè)技術學校,有一名女“學霸”,不僅每天都和這些操作打交道,還刷新了全校記錄。今年4月,17歲的她更在廣東省職業(yè)院校學生專業(yè)技能大賽汽車機電維修賽項目奪得一等獎,成為全省第一個參加此類賽事并奪冠的女生。
          她就是古慧晶。從小喜愛汽車的她,拒絕被標簽化,憑著一腔熱血和沖勁,在歷來女學員人數較少的汽修專業(yè)勤學苦練,從汽修“小白”晉級為省賽金牌得主,并獲得國賽遴選賽參賽資格。而生活中的她愛看書愛攝影,是個活潑開朗的多面女孩。
          身穿一襲白裙,畫上古風妝容,撐著紙傘在舊巷道里回眸一笑。在古慧晶的朋友圈里,曬出了不少造型精致的個人,唳,讓人難以將她與汽修工作聯系在一起。
          她坦言,自己是該玩就玩、該學習就學習的性格,平時喜歡下下象棋、逛街和攝影,也愛打扮自己。多才多藝的她,還曾獲得2020年廣東省校園攝影大賽二等獎。
          而卸下紅妝,換上工裝后,她一改溫婉形象,摸機油、搬輪胎等操作一氣呵成,鉆車底、開車蓋、擰扳手也不在話下。一天下來,手上、臉上、衣服上難免會弄得臟兮兮的,但古慧晶不以為意,“很多人覺得汽修是男生的職業(yè),這種想法太刻板了,我覺得職業(yè)不分性別?!苯衲?7歲的古慧晶拒絕被標簽化,認為女孩子做汽修,也有著自己的優(yōu)勢,比如對細節(jié)的處理更細膩。
          什么是深圳少年?她也有著自己的見解。認為,深圳少年的特質是能堅持自己的夢想和選擇,只要堅定了方向,就要去闖去拼搏。她說,自己還要一直這樣走下去,發(fā)揮工匠精神,未來做一個優(yōu)秀的能工巧匠。
    (摘自《中國青年網》)材料二:
          7月20日下午,鄭州市隴海路嵩山路交叉口西南角的人行道上,出現一個兩三米深的塌陷大坑,有數名路過市民跌落其中。下班路過此處的鄭州小伙強啟飛連救三人之后,為了不讓其他人“重蹈覆轍”,他在此堅守到深夜兩點。
          許昌市路面積水嚴重,一群孩子因為擔心路過車輛被淹,冒著大雨在馬路上揮手攔車,提醒司機繞行。
          7月20日,河南鄭州。一輛小車被困積水中,車上人求助后,附近熱心市民紛紛游泳上前救人。目擊者表示,水從輪子漫到車頂只有短短20分鐘,車內一名大人和一個小孩,附近幾名年輕人聽到求助后脫衣服就游過去救人,把車玻璃砸破將二人成功救出。
          7月21日,河南新鄉(xiāng),市區(qū)2小時降雨267.4mm,超過鄭州2小時262.5mm的降雨量。河南師大宿舍一樓積水,宿舍的男生站成一排在樓道遞沙袋堵水。楊同學說,宿管通知黨員出來幫忙,其他人聽后也紛紛出來灌沙袋。災難面前個人很渺小,但只要團結起來就能克服。
          7月20日晚上10點多,鄭州90后小伙佑躍飛看到網上發(fā)求助信息: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停電,新生兒ICU急需用電,急需發(fā)電機。因為家里正好有發(fā)電機,他便開著車繞路2個多小時將發(fā)電機送到醫(yī)院。當晚,他還參與了多起救援,將20多名被困者成功轉移到安全位置。
    (摘編自騰訊網)材料三:
          中國青年是有遠大理想抱負的青年,是有深厚家國情懷的青年,是有偉大創(chuàng)造力的青年!當代中國青年把人生追求同國家發(fā)展進步、人民偉大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努力成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矢志奮斗。
          參加中共一大的代表平均年齡只有28歲,正是這些青春逼人風華正茂的熱血青年,建立起中國共產黨最早的革命根基。在中國共產黨的隊伍中,始終活躍著一大批心懷理想、艱苦奮斗、不怕犧牲的青年人,代表廣大青年,贏得廣大青年,依靠廣大青年,是黨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重要保證。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一批又一批胸懷革命理想的青年前赴后繼,在黨的領導下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沖鋒陷陣、拋灑熱血。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廣大青年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向困難進軍、向荒原進軍,把青春獻給祖國,在黨和國家建設的各條戰(zhàn)線上忘我勞動、傾情付出。改革開放時期,當代青年勇立時代潮頭,勤勉工作、開拓奮進,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中國奇跡。進入新時代,無數青年聽黨指揮,奮戰(zhàn)在科技創(chuàng)新、脫貧攻堅、鄉(xiāng)村振興、疫情防控的最前沿,勇挑重擔屢創(chuàng)佳績。
    (摘自《北京青年報》)(1)下列對材料一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深圳市第二職業(yè)技術學校的古慧晶,在廣東省職校學生專業(yè)技能大賽汽車機電維修賽項目奪冠,刷新了人們對汽修行業(yè)從業(yè)者的認知。
    B.汽修專業(yè)歷來女學員人數較少,古慧晶盡管從小喜愛汽車,但她從汽修“小白”晉級為省賽金牌得主,憑的是堅持理想、勤學苦練。
    C.古慧晶并不在意工作的臟和累,她拒絕被標簽化,認為職業(yè)不分性別,而且認為女孩子做汽修還有自己的優(yōu)勢,如細節(jié)處理更細致。
    D.古慧晶并不是書呆子或職業(yè)狂,她熱愛生活,多才多藝,業(yè)余時間喜歡下下象棋、逛逛街和攝影,朋友圈里的個人照也很奪人眼球。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古慧晶對“什么是深圳少年”有著自己與眾不同的見解,她要彰顯“深圳少年”形象,在汽修路上走下去,做一個能工巧匠。
    B.河南暴雨中,有為救跌落者而守著大坑堅守到深夜兩點的小伙,更有因擔心路過車輛被淹,而冒著大雨揮手攔車提醒繞行的孩子。
    C.暴雨中,大家守望相助,宿舍一樓進水,大學生主動參加遞沙袋堵水,看到求助信息,小伙開車兩個多小時給醫(yī)院送發(fā)電機。
    D.無論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還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乃至改革開放時期,一代代青年前赴后繼,勇挑重擔,把青春獻給祖國。
    (3)謳歌青春、歌頌青年精神是三則材料的共同主題。我國青年到底有哪些精神?請結合材料概括說明。

    發(fā)布:2024/11/2 13:0:4組卷:0難度:0.5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國務院新聞辦2019年10月14發(fā)表《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
          白皮書說,7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經過艱苦奮斗和不懈努力,中國在農業(yè)基礎十分薄弱、人民生活極端貧困的基礎上,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了糧食基本自給,不僅成功解決了近14億人口的吃飯問題,而且居民生活質量和營養(yǎng)水平顯著提升,糧食安全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
          白皮書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提出了“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zhàn)略,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
          白皮書指出,中國堅持立足國內保障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zhàn)略,持續(xù)推進農業(yè)供給側改革和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糧食生產能力不斷增強,糧食供給結構不斷優(yōu)化,糧食產業(yè)經濟穩(wěn)步發(fā)展,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xù)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逐步建立。
          白皮書說,確保糧食安全,中國與世界命運休戚與共。中國將繼續(xù)遵循開放包容、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的原則,努力構建糧食對外開放新格局,與世界各國一道,加強合作,共同發(fā)展,為維護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不懈努力。
    (編摘自《國務院新聞辦發(fā)表<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新華網”2019年10月,有刪改)材料二:
          近來,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多國政府宣布限制糧食出口,一部分公眾因而陷入了焦灼的情緒,唯恐糧食短缺、糧價上漲,便吆喝著親戚朋友一起囤糧。但,這樣做真的有必要嗎?
          食品工程博士、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管理學院兼職教授崔凱長期關注中國農業(yè)發(fā)展,在他看來,焦慮之前,不妨看看這些數字。
          崔凱表示,決定糧價的根本要素是供求關系。按照國家統(tǒng)計局的數據:2019年,中國糧食總產量6.64億噸,進口糧食1.06億噸,這兩組數據在過去的五年時間里一直很平穩(wěn)。在6.64億噸的糧食總產量中,三大主糧(水稻、小麥和玉米)的比例合計超過90%,達到6億噸。而我們合計進口的稻谷、小麥和玉米只有1083萬噸,不到國內總產量的2%。少量進口稻谷和小麥主要是補充細分市場的高端需求,并不是說中國存在2%的主糧缺口。
          2019年10月發(fā)布的《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顯示,中國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470公斤左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谷物自給率超過95%,近幾年稻谷和小麥產需有余,完全可以實現自給自足。
          還有人可能會擔心:2020年的糧食生產是否會受到疫情影響?
          對此,崔凱表示,我國的糧食戰(zhàn)略是“把飯碗端在自己的手里”,相信政府今年對糧食生產會格外重視,進行統(tǒng)籌管理。“農田里地廣人稀,不需要像城市那樣進行隔離、管控,因此可以進行正常的種植生產活動?!?br />(摘編自《疫情影響糧食安全?焦慮前,不妨看看這些關鍵數字》,“新華網”2020年5月,有刪改)材料三:
          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xié)十三屆三次會議的經濟界政協(xié)委員時指出:“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br />      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靠的是億萬人民的汗水和智慧。70年來,中國依靠自己的力量端牢自己的飯碗,實現了由“吃不飽”到“吃得飽”再到“吃得好”的歷史性轉變。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國緊湊型雜交玉米之父李登海、中國小麥遠緣雜交之父李振聲等農業(yè)科學家們,用汗水向世人證明科技能為糧食增產、農民增收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發(fā)展科學技術就是提升農業(yè)生產力。7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奮斗和不懈努力,實現了糧食基本自給,不僅成功解決了吃飯問題,而且生活質量和營養(yǎng)水平顯著提升,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這些成就的取得,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更不是別人恩賜施舍的,是中國人民一點一滴干出來的。
          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要堅持不懈重農抓糧。目前,穩(wěn)固農業(yè)基礎,對于應對突發(fā)公共事件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各級黨委政府一定要將農業(yè)視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傳統(tǒng)農業(yè)生產方式已無法滿足現代農業(yè)生產需求,黨員干部要開拓眼界,加強農民農業(yè)技術培訓,根據當地實際情況,指導農民發(fā)展優(yōu)勢產業(yè),調整農產品結構。黨員干部要主動為農民代言,為本地農副產品代言,通過網拍、直播等網絡方式,拓寬銷售渠道,全心全意為農民增收著想。穩(wěn)固農業(yè)基礎,“提”質量是關鍵。要創(chuàng)新作為,不斷改善農業(yè)生產條件,提升產出效益,加強農業(yè)生產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業(yè)生產資金投入,提高農民農產品質量,提升市場競爭力。
    (摘編自《筑牢國家糧食安全壁壘》,“人民論壇網”2020年6月,有刪改)(1)下列對“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白皮書從多個方面展現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糧食安全事業(yè)發(fā)展取得的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
    B.白皮書介紹了中國“藏糧于地”的思想,耕地保護措施是史上最嚴,因為土地是保證糧食安全的根本。
    C.白皮書顯示,中國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470公斤左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糧食生產完全可以實現自給自足。
    D.白皮書向世界分享中國糧食安全經驗,為全人類糧食安全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體現中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擔當。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概括地介紹了《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的主要內容;材料三側重分析中國實現由“吃不飽”到“吃得飽”再到“吃得好”的歷史性轉變的成功經驗。
    B.材料二引用數據直觀地說明我國近幾年糧食產量穩(wěn)定,不存在主糧缺口。崔凱認為,疫情不會對我國的糧食安全產生重大影響,糧食短缺、糧價上漲的情況基本不會出現。
    C.“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是對黨中央提出的“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的形象闡釋。
    D.在抖音、淘寶等平臺,我們常可以看到政府官員當起了帶貨主播,為當地農產品代言,這體現了各地政府響應號召,為穩(wěn)固農業(yè)基礎積極作為。
    (3)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是我們的國家自信,中國是如何做到的呢?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

    發(fā)布:2024/11/2 8:0:1組卷:2引用:1難度:0.5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①中華民族自古以文化為族群認同的紐帶,而不是以種族、血緣或地域為認同紐帶。這一本質特征遠在統(tǒng)一的秦朝形成前就已定型。以文化為族群認同標志的文化基因,對于中國歷史的發(fā)展傳承具有決定性的建構作用。文化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也是可以通過學習而接受的,以文化作為維系族群的紐帶,既為大一統(tǒng)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也使“統(tǒng)一”成為華夏族群的本能驅動--自有周一代,“統(tǒng)一”就是中華世界唯一的理想形態(tài),也是最終形態(tài)。
          ②除了以文化為族群紐帶,中國歷史上還有一個形成甚早、延續(xù)至今的文化基因,保證了中華文明的“向心”與延續(xù),那就是建立在儒家話語之上的對“溫柔敦厚”的追求?!皽厝岫睾瘛保Z出《禮記》,其指的決不僅是人的性格或態(tài)度,還是個人對于大道的追求,對民眾、家國、集體的深厚感情和悲憫,或者可稱為“集體性考量”“整體性思維”等等。在四海升平時,“溫柔敦厚”使一個人與鄰為善、樂于助人;在天災人禍時,“溫柔敦厚”使一個人為了他人、家國可以慨然赴死?!皽厝岫睾瘛钡奈幕蛞廊豢勺匪莸街腥A文明的源頭時期--先秦時期的文獻典籍中。華夏傳統(tǒng)中一些鮮明的文化特質,如好仁、不武、中庸等等,甚至詩歌的聲韻對偶、楷書的端正莊嚴等藝術傾向,無不生發(fā)于“溫柔敦厚”。
          ③是什么塑造了華夏歷史的這種文化基因?我以為,文化的問題,最終還是要從文化中找尋答案。
          ④文化是可以被引導和塑造的。中國從漢代起尊崇儒家學說,唐宋時期的政治家又以非凡的政治智慧設立并發(fā)展了以儒家經典為考試內容的科舉制度。科舉制使儒家的精神追求、文化傾向與普通大眾的人生之間形成了無法脫鉤的緊密聯結,從科舉制開始,儒家文化開始突破社會的上層,滲透至社會的每個階層。文化具有可引導性、可塑造性,那么,如何講述歷史、講述歷史的源頭就是塑造文化的重要手段。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帝王的封禪巡守,以及幾乎持續(xù)整個封建王朝時期的尊孔祭孔,其實都是維系族群歷史記憶、保持文化基因傳承的外在形式。西方人“言必稱希臘”,不斷地講述希臘文明如何恢宏,也正是歐洲人塑造近代歐洲文明“合法性”的歷史敘事。而回顧自身,輝煌多樣的文明形式、自源頭時期就具有的海納百川的文化包容心態(tài)、“溫柔敦厚”的價值追求,是我們的文化在伊始時期就賜予我們的寶貴財富。換句話說,中國歷史的文化基因從根上來說是健康的、有活力的。但是,歷史告訴我們,如不用心維護和引導,基因也可能發(fā)生變異。放之于當下,如何講述歷史,如何追溯歷史記憶,正是維持文化基因健康持續(xù)的關鍵所在。
    (摘編自王學典《江山勝跡,我輩登臨--談中國歷史傳承中的文化基因》)材料二:
          ①湯恩比說:“就中國人來說,幾千年來,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幾億民眾從政治、文化上團結起來。他們顯示出這種在政治、文化上統(tǒng)一的本領,具有無與倫比的成功經驗。”
          ②眾所周知,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產生于金石并用時代,歷經夏、商、西周的連續(xù)發(fā)展,到春秋時期進入生產力發(fā)展史上的鐵器時代。同期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克里特?邁錫尼文明都沒有走出青銅時代就消亡了。中國古文明在青銅時代沒有為外部力量或內部因素所中斷。
          ③中華文明在經過春秋、戰(zhàn)國之后,繼續(xù)向比周朝更發(fā)達的秦漢時代挺進。過了近600年,到公元四、五世紀,中原地區(qū)也發(fā)生了民族遷移,還出現過若干少數民族的政權。但這些都屬于常見的朝代更迭,沒有產生本質變化。中華文明繼續(xù)前行。
          ④公元589年,隋統(tǒng)一中國。中華文明的傳統(tǒng)又在隋唐時期得到進一步鞏固與豐富。以后雖有元和清兩代少數民族成為全國最高統(tǒng)治者,但這些皇朝都在中華文明體系下行政理事。中華文明一直沒有中斷。
          ⑤從世界歷史上看,兩河流域與埃及是世界上最早走出野蠻、走進文明的地區(qū)。這里的居民創(chuàng)造了人類早期的輝煌,發(fā)明了文字,積累了豐富的文獻,辦教育,興文化,但就是沒有產生史學。古代的印度雖然擁有燦爛的詩篇,也有遠古的法典,有宗教,但沒有史學。在古代,只有古希臘和中國不但創(chuàng)造了歷史,而且創(chuàng)造了與歷史有密切關系的史學。但古希臘的史學主要是當代史,古希臘人沒有形成數代史家連續(xù)按時敘史的傳統(tǒng)。
          ⑥古代中國是史學大國,也是史學強國。政治文明的連續(xù)性決定了中國歷史的連續(xù)性,而中國歷史的連續(xù)性又為中國史學的連續(xù)性提供了豐厚的內容。從甲骨卜辭到金器銘刻,從《尚書》《春秋》到由歷代史家編撰的文化長城——《二十四史》,都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跡,更是中華文明連續(xù)性的最好見證。
          ⑦中國歷史資源之豐富,史事記載之連續(xù),讓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感到驚訝。他在《歷史哲學》中曾這樣寫道:“中國人具有最準確的國史……中國凡是有所措施,都預備給歷史上登載個仔細明白”,“中國‘歷史作家’的層出不窮,繼續(xù)不斷,實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
          ⑧漢字是中華文明傳承的載體,也是中華文明所產生的標志性成果。漢字的整個發(fā)展過程清晰連貫,沒有發(fā)生過斷裂。圣哲的經典通過漢字滋養(yǎng)一代代中華兒女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中華文明延綿發(fā)展,始終充滿活力。
    (摘編自楊共樂《中華文明的連續(xù)性與開放性特質--基于中外文明比較的視野》)(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基于大一統(tǒng)國家形成的需求,中華民族在秦朝之前便由以種族、血緣或地域為種族認同紐帶轉為以文化為種族認同紐帶。
    B.作為中華民族延續(xù)至今的文化基因,“溫柔敦厚”生發(fā)出了中華傳統(tǒng)的文化特質,而且還對藝術傾向產生了決定性影響。
    C.中國歷史的文化基因從根上是健康而有活力的,這是因為“溫柔敦厚”的價值追求為中華文明的向心與延續(xù)提供了保證。
    D.中華文明歷史悠久,一脈相承,綿延至今,從世界范圍來看,也只有中華文明始終保持著長期延續(xù)發(fā)展,一直沒有中斷。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儒家思想中“溫柔敦厚”的文化基因源遠流長,內涵豐富,從個人性情到家國情懷,呈現出樂善共榮、獻身共濟特征。
    B.漢代起尊崇的儒家學說,隨著科舉制的建立和不斷發(fā)展而與社會各階層緊密聯結,體現了文化的可引導性與可塑造性。
    C.少數民族掌握最高政權并未造成中華文明中斷,表明文化基因可以突破種族、血緣或地域限制,保持文明本質的穩(wěn)定。
    D.材料二通過將中華文明與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臘文明等進行比較,揭示了中華文明的連續(xù)性與開放性特質。
    (3)根據材料內容,下列各項中不能體現“溫柔敦厚”文化特征的一項是
     

    A.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于謙《詠煤炭》)
    B.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C.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李白《將進酒》)
    D.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4)簡要梳理材料一第④段的行文思路。
    (5)中華文明傳承至今而沒有中斷的原因有哪些?

    發(fā)布:2024/11/2 7:0:2組卷:41引用:14難度:0.6
小程序二維碼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4.8.2  |  隱私協(xié)議      第三方SDK     用戶服務條款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出版物經營許可證網站地圖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