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區(qū)一條河流常年被生活廢水污染。生活廢水的水質(zhì)、水量不均,有機物、N、P含量高。為因地制宜探索治理河水污染的生態(tài)方法,研究人員將污染河水引入一個面積為33m×20m的人工實驗濕地(見圖)。
(1)在該人工實驗濕地中引入滿江紅、蘆葦、水芹和鳳眼蓮等水生植物,從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組成成分分析,它們屬于
生產(chǎn)者
生產(chǎn)者
。引入這些水生植物的目的是吸收水中的N、P
吸收水中的N、P
。
(2)人工濕地建立一段時間后檢測進水口和出水口的水質(zhì),結(jié)果見表
參數(shù) |
入口處平均值 |
出口處平均值 |
國家排放標準 |
總氮(mg/L) |
25 |
9 |
15 |
總磷(mg/L) |
2.4 |
0.8 |
1.0 |
*BOD(mg/L) |
60 |
8 |
20 |
糞便類大腸桿菌(細菌數(shù)目/100mL) |
1.0×107 |
1.9×105 |
100~500 |
*BOD表示污水中生物體在代謝中分解有機物消耗的氧氣量,可間接反映出水質(zhì)中有機物含量
為充分發(fā)揮人工濕地的凈水作用,建立后應該
暫時封閉出水口
暫時封閉出水口
一段時間后再測出水口的水質(zhì)。據(jù)表分析,流經(jīng)人工實驗濕地后,污水中
總氮、總磷、有機物
總氮、總磷、有機物
均呈現(xiàn)下降趨勢。引起這種變化主要原因與研究人員
引種多種水生植物
引種多種水生植物
的措施有關(guān)。
(3)為篩選出凈水更好的水生植物,環(huán)保工作者選擇其中3種植物分別置于試驗池中,90天后測定它們吸收N、P的量,結(jié)果見表。
植物種類 |
單位水體面積N吸收量(g/m2) |
單位水體面積P吸收量(g/m2) |
浮水植物a |
22.30 |
1.70 |
浮水植物b |
8.51 |
0.72 |
沉水植物c |
14.61 |
2.22 |
結(jié)合上表數(shù)據(jù),投放
浮水植物a、沉水植物c
浮水植物a、沉水植物c
兩種植物可以達到降低該濕地中N、P的最佳效果。
(4)為使水質(zhì)進一步達到國家排放標準,請?zhí)岢鼍唧w的生物治理措施
適量投放可食用或破壞大腸桿菌的生物(如草履蟲、噬菌體等)
適量投放可食用或破壞大腸桿菌的生物(如草履蟲、噬菌體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