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文本一: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節(jié)選自荀子《勸學》)文本二:
學必本于書。一卷之書,初視之,若甚約也。后先相參,彼此相稽,本末精粗,相為發(fā)明,其所關(guān)涉,已不勝其眾矣。一編一簡,有脫遺失次者,非考之于他書,則所承誤而不知,同字而異詁,同辭而異義,書有隸古,音有楚夏,非博極群書,則一卷之書,殆不可遽通。此學者所以貴夫博也。自先秦、兩漢訖于唐、五代以來,更歷大亂,書之存者既寡,學者于其僅存之中,又鹵莽焉以自便,其怠惰因循,曰“吾懼博之溺心也”,豈不陋哉!故善學者通一經(jīng)而足,藏書者雖盈萬卷猶有憾焉。而近世淺士,乃謂藏書如斗草,徒以多寡相為勝負,何益于學。
昭武朱公敬之,粹于學而篤于行,尊所聞,行所知,亦無負于為儒矣。然每悒然自以為歉,益務藏書,以棲于架、藏于櫝為未足,又筑樓于第中,以示尊閣傳后之意,而移書屬予記之。
予聞故時藏書,如韓魏公“萬籍堂”、歐陽充公“六一堂”、司馬溫公“讀書堂”,皆實萬卷,然未能絕過諸家也,其最擅名者,回宋宣獻、李邯鄲、呂汲公、王仲至,或承平時已喪,或遇亂散軼,士大夫所共嘆也。朱公齒發(fā)尚壯,方為世顯用,且澹然無財利聲色之奉,儻網(wǎng)羅不倦,萬卷豈足道哉。予聞是樓,南則道人三峰,北則石鼓山,東南則白渚山,煙嵐云岫,洲渚林薄,更相映發(fā),朝莫萬態(tài)。公不以登覽之勝名之,獨以藏書見志,記亦詳于此、略于彼者,蓋朱公本志也。
(節(jié)選自陸游《萬卷樓記》)(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A.亦無負于為儒矣 |
蒼山負雪 |
B.以棲于架、藏于櫝為未足 |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
C.其最擅名者 |
其皆出于此乎 |
D.方為世顯用 |
方其破荊州 |
(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荀子以“假輿馬者”“假舟楫者”設喻,用以說明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并沒什么差別,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
B.陸游認為,初讀一本書會覺得簡單,然而經(jīng)過對不同書本的查考,常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也能糾正一些沿襲的謬誤。
C.許多求學之人會以“書讀得太多就會迷失本心”為借口來掩飾自己的怠惰守舊,在陸游看來,這是十分淺陋的。
D.朱敬之致力于藏書,在家中建起藏書樓后還特地贈書給陸游,請他寫文章記錄,并打算將陸游的文章傳給后代。
(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②故善學者通一經(jīng)而足,藏書者雖盈萬卷猶有憾焉。
(4)兩則文本都論及“學”,其論述的側(cè)重點有何不同?請簡要說明。